宋朝以来的皇室秘闻,除了民间传闻的宋真宗时期的“狸猫换太子”之外,就要数北宋第二任皇帝宋太宗赵光义的上位史了,但相对于民间多版本的狸猫换太子案,无论是坊间还是正统的大宋史书,对于宋太宗的继承皇位的记载都不是很多,而且很多观点的都很模糊和暧昧。
雨田君针对这些疑点进行抽丝剥茧之后,个人还是倾向于宋太宗的皇位——“来路不正”。
继承皇位,毫无征兆
第一点就在于赵光义继承皇位毫无征兆。
大宋开宝九年十二月(公元976年),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突然病重,在赵匡胤病重这一点上就非常可疑,因为武将出身的赵匡胤从开宝四年开始,还在巡查大宋各州,怎么可能会突然变得病重,甚至在一个月前赵匡胤还生龙活虎的跟百官议论朝政。
就算我们假设赵匡胤真的病重,首先肯定是要托孤的,正常皇帝的托孤都是选择将继承人和顾命大臣都叫到身边,比如清朝的康熙皇帝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将当时的四皇子胤禛和张廷玉、隆科多等人都叫到自己身边,但宋太祖却一反常态的,只是叫了赵光义一人进去谈话,在留下了一句”好为之“之后的突然暴毙。
从这件事情上雨田君可以得出两点信息:要么是赵匡胤将皇位传给赵光义让他好为之,好么是赵匡胤对和他争吵的赵光义(有篡位心)气急脱口而出“好为之”;综合两人在灯影前的争执,以及仅仅是赵光义一人进去托孤,雨田君更倾向于后者。事实上从后面的史料来看,雨田君觉得当时的大概脉络应该是这样:
赵匡胤可能有感时日无多,便让人出宫叫上赵光义和自己的两个儿子赵德芳和赵德昭进宫托孤,但传令的内臣应该是让赵光义收买了,只进去了赵光义一人,赵匡胤看到儿子没来的,便生气的和弟弟对峙,两人发生争吵,赵匡胤气急加重病情而亡。
其实这也不怪赵光义会和自己的兄长争吵——在赵匡胤一开始的继承名单中,虽然在儿子年幼的时候,不确认大宋江山能否持久,便有意提拔自己的弟弟作为继承人,甚至将任命为开封府尹(当时皇室成员担任首都的军政掌管,就意味着被默认为皇位继承人)。但随着大宋君臣一起用命,大宋版图越来越大,江山稳固的赵匡胤也打起了心中的小九九,两个儿子都成年了,而且品行俱佳,都能独当一面,相较于弟弟,他更想传位于儿子赵德芳。而赵光义本来就被当成继承人来培养,一下子从继承人变成了托孤之臣肯定不会答应,因而和兄长起争执,在所难免。
迁都矛盾,兄弟反目
第二点在于,晚年的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早已矛盾重重。
赵匡胤晚年对于自己的继承人的心思从的赵光义的身上放到了两个儿子身上,当时赵光义的势力主要是其管辖内的开封府,以开封府的大族和亲近官员为主,在开宝四年的时候,赵匡胤突然提出了迁都,这在大臣眼里是国策转变,但赵光义心里很清楚——自己的大哥不信任他了,赵匡胤迁都第一个受打击的是赵光义的开封帮,而且更让赵光义仓促不安的是,赵匡胤在谈迁都的时候,特别任命了当时皇子赵德芳的老丈人为彰德节度使(河南地区最大的官员),进一步为赵德芳铺路。于是乎赵光义也开始反击,裹挟大臣以“守江山,在德不在险“为由头但对当堂与赵匡胤进行反驳,最后赵匡胤只能妥协,但从此兄弟间的矛盾逐渐加深。
因此从开宝四年开始,赵氏兄弟实际上就已经形同陌路,赵匡胤在为儿子铺路,而赵光义则是在拉拢势力。所以实际上从开宝四年开始,赵光义已经跟皇位继承人说BYEBYE
拉拢权臣,赵普倒戈
要想自己在大哥百年之后的,可以顺利夺得皇位,赵光义就要手里有权,赵匡胤在位期间权利主要集中在赵普手中,而当时赵普和赵光义却很不对付,两人经常在朝堂上争得面红耳赤,不过在赵光义上位后,赵普却升任百官之首,这个180度的转弯,很可能是在赵匡胤去世前,双方已经达成妥协,这个妥协的根本就是那份《金匮预盟》,太平兴国六年和赵普再次担任首相,而且拿出了《金匮预盟》,以两人母亲杜太后的口吻,说出了赵光义“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合法性。不过在这里雨田君有一点不明白,为何赵普要赵光义登基六年后拿出这个盟约呢?而不是一开始就拿出来呢?原因就是这一年,之前太祖皇帝的最佳皇位继承人赵德芳正好去世!这个强大的信号,足以让后人议论纷纷。
雨田君说
虽然没有史书将其的明确的说出赵光义的篡位可能性,但是在元朝脱脱写的《宋史》还有南宋官员写的《续资治通鉴》,对于宋太宗的评价都很低,而这两部的史书撰写的观点都是站在南宋的立场上,南宋皇帝正好是太祖一脉的,对于篡自己家江山的叔叔,焉能会有五星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