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党之争
唐代中后期,是一个昏暗的时代,外有藩镇势力割据一方,内有宦官作乱朝政,这个时候,唐王朝政府出现了朋党之争,朋党的出现,使的唐王朝岌岌可危。
朋党顾名思义,就是指为了一个政治目标,为了争权夺利,排斥异己的一个集团或者派别,朋党早在战国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任何时代都有朋党,并且“朋党之争”一直都是封建专制制度阴暗的一角。
“牛李”两党之争的源头
唐代后期,唐代的政治集团分裂成了两个政治集团,一个以李德裕、郑覃为首的,称之为“李党”,另一个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称之为“牛党“,李党多出身于高贵的世家大夫,而牛党普遍都是出身于寒门的士大夫,出身都主要以平民为主。
当时,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出任宰辅,朝廷正在进行考试,参加这场考试的有牛僧孺、李宗闵,在考试中,二人对朝廷的政务做出了批评,使的宰辅李吉甫大怒,认为二人的行为对于自己就是挑衅和攻击,李吉甫因此下令,将主考官以下的人,全部贬官。这其中也包括了牛、李二人,李吉甫对于二人的报复不仅如此,而且在今后的官员升迁和评优中,都将二人剔除在外。
《李德裕传》:始李吉甫为相,牛僧孺、李宗闵对策,痛底当路,吉甫诉于上,考官皆得罪。德裕则吉甫子也,宗闵、僧孺之怨德裕始此
原本大家都以为这件事情会点到为止,但是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却不肯善罢甘休,为了出这口气,在往后的朝廷政务当中,对于牛、李、二人是穷追猛打,尤其是在821年,科举考场发生了”请托事件“,李宗闵(牛党)和李绅(李党)向后向主考官请托,但是发榜之时,只有李宗闵榜上有名,而李绅连上榜的机会都没有,这使的身为李党核心人物的李德裕大为恼火,因此他便联合李绅,告发了主考官和李宗闵的请托事宜。这件事情的结果就是主考官和李宗闵全部遭到了贬官。
李德裕
李德裕这种小题大做的做法,使的牛僧孺、李宗闵大为不满。朝廷官员之间也因为此事,分成了两大阵营,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也逐渐从以往的忍气吞声,逐渐变为了反击斗争,“牛李“朋党之争就次拉开了大幕。
“牛李”二党之间的较量
822年,(牛党)李逢吉掌权,成为宰辅之臣,便迫不及待的复仇起来,将李德裕(李党)贬官,赶出了长安城,到了823年,(牛党)牛僧孺因为自身清廉,为人正直,被皇帝李恒赏识,因此提拔他为宰辅之臣,此时,远在京师之外的李德裕对于朝廷重用“牛党”的大臣,内心翻江倒海,对于牛党之人恨之入骨。
牛僧孺
829年得幸当朝宰相裴度的帮助,李德裕重新回到长安,出任宰相,而(牛党)李宗闵也不甘人后,借助宦官的力量,也出任宰辅,两党之间的较量也被拉到了一个新的“高潮”,但是因为李宗闵有宦官为他站台,用了不到数月的功夫,又在一此把李德裕赶出京师,随后又将牛党核心人物牛僧孺召回宫内,出任宰辅。
李宗闵
李德裕被贬后,出任西川节度使,这个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件好事,吐蕃的一个将领,率众来投降,使的李德裕大喜,李德裕喜的是他可以依据此事为功,向朝廷邀功,自己可以得到封赏,重新回到京师,但是当他把这件事情上书到朝廷的时候,却遭到了牛僧孺、李宗闵的反对,向朝廷宣称“大唐跟吐蕃和解,唯”信”与“诚”而已,得到一个维州,算不了什么,而失去信和诚,便不能立国,因此,下令让李德裕退出了维州,交还降将,这个事情的结果是,吐蕃王把降将和他们的家属随从全部杀死,并且还对外讽刺唐王朝,这个消息不久就传到了唐朝皇帝的耳朵里,便将牛僧孺赶下台,而李德裕因为在此件事情上有功劳因此被召回。
《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九月,吐蕃维州副使悉怛谋请降,尽帅其众奔成都。德裕遣行维州刺史虞藏俭将兵入据其城。庚申,具奏其状,且言“欲遣生羌三千,烧十三桥,捣西戎腹心,可洗久耻,是韦皋没身恨不能致者也!”事下尚书省,集百官议,皆请如德裕策。牛僧孺曰:“吐蕃之境,四面各万里,失一维州,未能损其势。比来修好,约罢戍兵,中国御戎,守信为上。彼若来责曰:‘何事失信?’养马蔚茹川,上平凉阪,万骑缀回中,怒气直辞,不三日至咸阳桥。此时西南数千里外,得百维州何所用之!徒弃诚信,有害无利。此匹夫所不为,况天子乎!”上以为然,诏德裕以其城归吐蕃,执悉怛谋及所与偕来者悉归之。吐蕃尽诛之于境上,极其残酷。德裕由是怨僧孺益深。
李德裕因为吐蕃降将的事情,得以重回京师,这个时候,本身有一个很好的契机,能够让两个政党握手言和,牛党的京兆尹杜悰向党首李宗闵建议,让李德裕出任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希望借此事来缓和二党之间的关系,但是李宗闵根本不同意,杜悰没法,只好退而求其次,让李德裕出任御史大夫,这下李宗闵勉强同意,杜悰就欣然前去知会李德裕,此时,李德裕也知道伸手不打笑脸人,因此就欣然答应了,但是这件事情因为李宗闵的临时反悔,而宣布这件“破产”,而对面的李德裕则感受到自己被戏弄了,怒从心来,发誓和牛党派系永不和解。
《资治通鉴·唐纪六十》:初,李宗闵与德裕有隙,及德裕还自西川,上注意甚厚,朝夕且为相,宗闵百方沮之不能。京兆尹杜悰,宗闵党也,尝诣宗闵,见其有忧色,曰:“得非以大戎乎?”宗闵曰:“然。何以相救?”悰曰:“悰有一策,可平宿憾,恐公不能用。”宗闵曰:“何如?”悰曰:“德裕有文学而不由科第,常用此为慊慊,若使之知举,必喜矣。”宗闵默然有间,曰:“更思其次。”悰曰:“不则用为御史大夫。”宗闵曰:“此则可矣。”悰再三与约,乃诣德裕。德裕迎揖曰:“公何为访此寂寥?”悰曰:“靖安相公令悰达意。”即以大夫之命告之。德裕惊喜泣下,曰:“此大门官,小子何足以当之!”寄谢重沓。宗闵复与给事中杨虞卿谋之,事遂中止。
第三,“牛李”两党之争的尽头。
833年,李德裕重新得势,再次出任宰辅,他上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复仇,他联合了御史大夫郑覃,弹劾李宗闵,李宗闵因此被贬出京师,但是因为李宗闵背后有宦官势力为他撑腰,宦官通过运作,将李宗闵又调回了京师,出任宰辅,这一下,又将李德裕赶出了京师。
宦官成了“牛李”两党之争的获胜的唯一因素
被贬到外地做官的李德裕此役过后,开始痛定思痛,开始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得出了宦官很重要的结论,因此他便开始效仿李宗闵牛党,与宦官们同流合污,至此,在宦官的帮助下,李德裕回到了京师,再一次出任宰辅。
李德裕
843年,昭仪节度使刘从谏病逝,他的侄子刘稹,密不发丧,自领军务,上书朝廷希望希望能够世袭,但是宰相李德裕不许,派兵剿灭了刘稹,这个时候,李德裕也趁机诬陷牛僧孺、李宗闵等人与刘稹有过交往,并且这时一个叛将将领也出来作证,坐实了这件事情,使的牛僧孺被贬到了边远地区。
“刘稹事件”是牛李党争的终点
李德裕本身想以“诬以谋反”之罪,将牛党派系的人屠杀殆尽,但是因为牛党背后有宦官支持,所以只是被贬官,下放,李德裕因为剪除了牛党的势力以后,自己就能够一家独大,但这仅仅是他的一厢情愿而已,新任皇帝唐宣宗即位后,并不喜欢李德裕,将他也贬出了京师。
《旧唐书·李德裕传》:宣宗即位,罢相,出为东都留守、东畿汝都防御使。
就这样,“牛李”,二党之争以二党核心人物被贬官作为结束,并且这些核心人物都死在了被贬之地,朋党之争从821年到846年,为时二十五年,几乎每年都要发生“轰然而至”和“轰然而去”的浪潮,李党当权,李党的党羽全部调回,牛党党羽则被赶走,牛党当权时亦是如此,他们之间的矛盾点不在于政见不合,而是人和人之间的私人恩怨。
“牛党”与“李党”之间的争斗,是因为两个人的恩怨而起,两个人的私人恩怨引起了两个集团的争斗,拉入了更多的官员参入其中,其中宦官势力则成为了这两党成败的关键因素,而在这个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有政治资源,使的末代唐帝国进入到了一种新的漩涡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