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明王朝的灭亡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不过我们今天来复盘李自成攻陷北京的一幕,却发现崇祯皇帝的处境和靖康之变中的宋徽宗很像,虽然首都被围,但还不至于有亡国的风险,历史上失去首都,却最终能复国的王朝比比皆是。明明北京已经守不住了,为何崇祯皇帝还要在煤山上吊殉国,而不是舍弃掉早已千疮百孔的北方,带领臣子去到南方,养精蓄锐,等李自成和大清自相残杀,然后率领强将再次学太祖北伐呢?
其实就今天的上帝视角来看,我们可以分析得出,不是崇祯帝不想逃,而是不能!身为皇帝,其实他也有自身的无奈……
从朱棣将明王朝首都从应天(南京)迁到了北京,主要就是想将政治中心北移,同时也是贯彻着大明王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治国理念,而且历史上北京在“土木堡之变”后也让瓦剌人围攻过,甚至在崇祯时期也发生过北京保卫战(己巳之变)。
在崇祯皇帝看来,自己的列祖列宗都能守北京和北京共存亡,自己为何不可(崇祯皇帝出了名的爱较真),同时崇祯本人也比较喜欢认死理,那就是自己的祖宗的产业都在这,如果丢掉祖宗产业跑去南京,别人会怎么看自己,自己还能有作为皇帝的尊严,也许自己死守北京,能提升皇室在大臣和臣民中的威严。
大明官员不敢南下:在大明朝建立的这些年间,很多大臣都已经将家和产业都投资在了北京周边,这么多财产怎么转移(从李自成拿银两换人头的大棒政策下,这些天天在崇祯帝面前哭穷的大臣,每一个人手中还是有很多银两)。自己跟着崇祯帝去南京,你还能自己当皇帝,而我的家业没了,在和南京六部的官员博弈中,能不能保住这个官位还两说,崇祯帝走了,自己留在这里无论效忠泥腿子李自成还是后金的皇太极都能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看到大明王朝气运已尽的他们必须要为自己谋取一条生路,跟随崇祯帝南下,百害而无一利。
大明官员不想南下:而让大臣们对南下持悲观看法的还是他们对于时局的判断,在崇祯帝上位后,虽然看似励精图治,但崇祯帝个人刚愎自用,对于大臣的信任度永远不超过2-3年,光内阁首辅就换了好几届,在大臣们看来,崇祯皇帝虽然喜欢把持权术,但能力却不行。而且整体大环境是,天灾、兵祸和暴政已经将大明王朝整的风雨飘摇了,大明王朝此时已经如同朽木般。这些内外因素交织之下的大明官场,导致没人会为了自己的前程跟着一个即将亡国的皇帝。
多疑也是让崇祯皇帝不肯南下的原因,大明朝是双首都制度,一般都是将一些犯事的官员打发到南京(后世称南京六部官员为守陵官),基本上到南京就意味着政治仕途的无望。所以这些官员,或多或少都会和崇祯皇帝有些矛盾,因此就算逃到南京自己是否能再使唤这些官员也是个未知数。
在军队方面,虽然边军糜烂,但战斗最强的是东北边军和京城禁军,一旦自己难逃脱离丢下军队,一方面后续是否能再指挥这些军队,而南方以左良玉等为首的南方军队是否能让自己指挥,甚至更严重的是,如果南方文武官员来一个“挟天子”自己只能默认这个事实。因此本着多疑对于南方文武官员的不信任,崇祯只能选择死守北京。
俗话说,“大厦将倾,非一人之过”,李自成攻打北京所带来的影响。不是表面上崇祯逃亡南方就能复国的简单辩证,而是无论崇祯逃不逃,大明帝国都已经走到了覆灭的边缘,在人心向背,后金和大顺的压迫下,就算跑到了南京,君臣齐心,可能也阻止不了大明王朝覆灭的历史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