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皇帝之一,他靠着实力与运气,成为了开创洪武盛世的开国皇帝,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乱世之中,想要称王,离不开强大的武力支持,朱元璋的成功,也离不开他手下猛将常遇春的付出。为此,他捧了常遇春的儿子常茂二十年,谁知常茂最后却选择金蝉脱壳,离他远去,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赏从龙功臣,其中仅有六人位列国公。既为国公,那必是身经百战,资历深厚之人,但是这六位中,却有一人,年仅十五,寸功未立,在一群老将中尤其显眼。
这个国公的位置本是朱元璋留给曾为他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常遇春的。可因常遇春一年前在柳河川突然病逝,这本该属于他的位置便落在了他的长子常茂身上。
常茂成了大明朝最年轻的郑国公,岁禄二千石,但这只是朱元璋对他盛宠的开始。因与常遇春感情深厚,又感念他立功无数却折于功成前一刻,朱元璋把对常遇春的所有感激与遗憾都倾注到了常茂身上。
他让常茂与自己的儿子们同饮同食,同处读书,还把宋国公冯胜的长女嫁给了他做妻子。同时,常茂还是太子朱标的妻弟,大明名将蓝玉的外甥,可说是大明权贵第一人。
可惜常茂虽抓了一手好牌,却把它打得稀烂,最后甚至不得不靠假死,才能获得一线生机。
人常说,虎父无犬子,常茂用自己的“实力”向世人证明了这句话并不是绝对的真理。
朱元璋为了给常茂“镀金”,让他跟随冯胜、傅友德等人屡次出征,希望他能有所建树,可惜常茂并不能体会朱元璋的这片苦心。
他随军多年,唯一的建树就是在沐英平定云南时,率人爬上悬崖,在山顶插上了大明军旗,扰乱了敌军军心。除此之外,他给朱元璋带来的,只有数不尽的麻烦。
别的纨绔子弟有的花天酒地、骄奢淫逸、飞扬跋扈的毛病,常茂都有,别人没有的毛病他也有,不但奸污卫军妻女,还与自己父亲的妾室不清不楚,后来甚至还和自己的老丈人,打架打到了皇帝面前。
原本冯胜一直把常茂看做自己的亲儿子,对他多有教导。可对一直被众人捧着的常茂来说,老丈人的教导更像是教训,他不但不听,心中还对冯胜多有不满。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派兵北伐,冯胜、蓝玉、常茂等人皆随军远征。有老丈人和亲舅舅随行,朱元璋本以为这次常茂多少会有点成就,没想到,还没等北伐军队回来,他就先接到了冯胜状告常茂的奏折。
冯胜在奏折里说常茂破坏军国大事。朱元璋还没来得及对此做出回应,他就又收到了常茂的奏折。常茂说,冯胜在军中以势压人,还捅出了冯胜在军中做的一些见不得光的事。
两军对峙,军事未定,自己人却先起了内讧,朱元璋怒不可遏,立刻二话不说地赏了冯胜与常茂五十大板,夺了冯胜的兵权,并把常茂召回了京都,着手调查此事。
原来在北伐时,北方统领纳哈出主动投降,但在蓝玉设宴款待纳哈出时,常茂因误听了随从的报告,以为纳哈出要诈降逃跑,便突然抽刀砍伤了纳哈出的手臂,令纳哈出的十余万降兵尽皆惊溃。
常茂这一刀,砍没了主帅冯胜天大的功劳,冯胜焉能不怒?常茂有错在先,坏了北伐大计,就算朱元璋再宠常茂,国事面前,亦不能徇私,只好把他安置到了广西龙州。
人都说,吃一堑长一智,但世人总结出的这些宝贵生活经验,似乎总也用不到常茂身上。即使是被贬龙州,常茂依然不改他那好色与跋扈的性子。
在这里,他娶了当地掌权人赵贴坚之女为妾,并在赵贴坚死后参与了赵氏内部的权利争斗。对常茂来说,谁是赵氏掌权人并不重要,但作为大明第一权贵,如果不能护住自己人,那便是天大的笑话。
因此,他处处为自己小妾的母亲,想要夺赵氏之权的黄氏撑腰,欺压赵氏正统继承人赵宗寿。俗话说的好,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常茂的处处压制之下,赵宗寿起兵反了!
这一下,常茂可算是捅了马蜂窝。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盛怒之下诏令他立即回京。可朱元璋的传令官到龙州后并没有见到常茂,他在传令官到达前,就已经突发疾病去世了。
常茂怎么就死得这么巧?作为一个本就多疑的皇帝,朱元璋心里是有疑惑的,可即便有人告发说常茂诈死,朱元璋在严查之下,依然没有找到他诈死的证据,最终只能作罢。
从此,关于常茂的生死,世间一直众说纷纭,那么常茂到底死了吗?现今坐落在桂林周边的一个古村落——恭城县栗木镇常家村,给了我们最终的答案,常茂不但没有死,还子孙繁茂。
这个常家村坐落在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内,村民却都是汉族人。在明朝以前,这里名为大立村,后改为常家村。这里的人都姓常,并称自己是郑国公常茂之后,甚至还能拿出族谱为证。
原来,常茂虽然在外人面前嚣张跋扈,但他也知道,自己的一切都是朱元璋给的,如今因种种事端,他已经彻底惹怒了朱元璋,若不想好退路,自己绝不会有好结果。
因此,为了避祸,他在赵宗寿反了后诈死逃生,带着自己的小妾李氏,逃到恭城县隐居了起来,并在这里与李氏生育了四个儿子,令常氏血脉得以延续百年,未曾断绝。
常茂虽是名将之后,却因骄稚不习事,闯下种种祸事,最后只能隐姓埋名,埋骨他乡,实在是一件憾事。
同时,常茂也让我们看到了“捧杀”的可怕性,要不是圣宠过盛,身边皆权贵,他会不会以另一种样子出现在世人面前呢?捧子过盛,犹如杀子,愿所有世人皆能以此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