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宋朝频繁被北方游牧民族骚扰的罪魁祸首呢,先卖个关子,我们先说说赵匡胤。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已经成功了一半,而另一半则是他现在要着手做的事情,而且是非常棘手的事情。第一,巩固政权,国家刚刚建立,必须稳固内政,调理民生,昌盛的根本是好的统治和制定善民的国家制度。第二,统一全国,赵匡胤建宋时,只是结束了五代的延续,宋朝轻而易举的篡夺了后周的天下,而南方却还有诸多小国没有平定,北方还有很多强大的割据政权,这是唐朝留下的后遗症,难题摆在赵匡胤的面前有待解决。
五代十国时期,王朝迭代迅速,每隔几年就要改朝换代,五十多年里中原多次易主,宋王朝能够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安居稳定,维系三百多年,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宋太祖赵匡胤。宋朝是继承于后周的,所以在当时赵匡胤只掌握了中国的一小部分领土,但中原地区自古以来是华夏的核心,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宋朝虽崛起,外部的威胁并没有停止。
南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后汉、契丹多个政权,不论政权的强大和弱小,它们都实实在在的在那里,具备威胁宋朝的条件。赵匡胤首先想做的是统一中国,可事与愿违,宋朝建立之初,原后周重将李筠、李重进公开反对北宋的建立,因此赵匡胤只好御驾亲征,先灭了他们。消灭了反对势力后,赵匡胤想到的便是“攘外必先安内”,如果内部隐患无法彻底解决,恐怕自己的王朝会重蹈覆辙。
开国功臣赵普曾经说过:“天下战乱不息的根本原因是方镇地位太重,君主权势微弱。要想整治,只须削夺臣下的权力,限制他们的钱粮,收回他们的精兵,天下自然就会变得安宁起来。”他和赵匡胤想的一样,五代十国的分裂根源在于藩镇割据,他之所以能够黄袍加身也是因为藩镇的权重过大。他自己比谁都清楚,现在俯首称臣的大臣们,又会有多少真正的信服于自己呢。宋朝各镇节度使上手中还张掌握兵权,历史重演的可能性十分大。分析了许久,赵匡胤便演绎出了“杯酒释兵权”这一众所周知的故事。
赵匡胤设计了一次酒宴,这次他请来所有掌握重兵的大臣们,在酒过三巡之后,他向大臣们摊牌,用享之不尽的金钱与良田来换大臣们手中的兵权,二选一。众臣没有一点点心里准备,但皇帝说的有条有理,条件还十分丰富,当兵的总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现在不必操心,有钱养老,岂不是一桩美事。于是,大家纷纷上书,要求解除军职。
赵匡胤解决了内部隐患,高枕无忧后,便开始计划统一中国的事情了。他和赵普商量后,决定先弱后强,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逐渐统一全国。事情很顺利,南并荆湖,西吞后蜀,远征南汉,降服南唐,收归吴越,就这样一步步的,宋朝的疆域越来越大,而就在统一大业进入关键时刻的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
赵匡胤是突然暴毙而亡的,没有任何先兆。此前,他正在指挥讨伐北汉的战争,临死前,他正在兴致勃勃的处理一批公文,身体好的不要不要的。而且在之前,捷报频频,统一大业指日可成,每天都活在兴奋之中,怎么就死的这么突然。原来,就在赵匡胤驾崩的前一晚,他找来了晋王赵光义,兄弟两人举杯开怀,尽情畅饮。饮至后夜半,兄弟二人你推我让,像是在打仗。外面雪花飘飘,赵匡胤拿起一把斧头走到室外斫雪,他一边斫着一边大声叫道:“好自为之,好自为之!”然后就进屋睡了。赵光义这时已经鼾声如雷,看来酒量并没有赵匡胤好。
第二天五更十分,宫中传出消息,赵匡胤驾崩,灵柩前,赵光义继承了皇位。这就是“烛影斧声”这一千古之谜,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说明赵光义篡权弑兄,但众多历史学家和历史学者都坚信是赵光义做了手脚。赵匡胤统一大业未完成,北汉、辽两个强大的政治势力在北方虎视眈眈的面对这宋朝,赵光义在位期间虽然也灭了后汉,但辽却成了宋朝百年劲敌,如果赵匡胤还活着,灭辽后,以北地为屏障,后来的金、蒙可能无法对宋朝产生威胁。
赵光义真无义,为了一时的皇位,害死哥哥和两个侄儿,还影响了大宋江山几百年,北方的铁骑在宋朝的江河上带着血腥的踏过,您死得瞑目吗?
参考资料:《宋史》《续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