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了不了解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最古老的海上航线,也是我们中国从秦汉时期就存在的和别的国家进行贸易的航线。而最辉煌的时候就是郑和七次下西洋,开创了中国远洋航海的新时代,但是,小编一直有个疑问:当年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是怎么解决语言沟通的?
我们都知道,在现在21世纪里,由于全球的经济、文化交流,让各国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再有障碍。但是,在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可没有现在交流这么方便,不过,郑和之所以可以七次下西洋就在于当时有翻译。
要知道,海上丝绸之路起源于秦汉时期,而随着朝代的更替,后面的朝代也没有放弃海上丝绸之路的探索。而郑和下西洋,走的航线也是以前已经探索好的航线,只不过是去和其他地域和国家做好贸易。也就是说,郑和所去的国家,基本上都是以前合作过的国家。
既然是合作过的,那么语言这一块,肯定没太大的问题。其实,我们国家有很多的朝代都在重视对外贸易这块,毕竟利润实在是太大了。《后汉书》中就记载:“与安息、天竺交市与海上,得利十倍。”所以,在各种语言翻译这块就下了很大的功夫。
早在朱元璋时期,南京就设有会同馆,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又设立了隶属于翰林院的四夷馆,专门从国子监招生培训,来负责翻译工作。而语种从原来的的八个最后增加到了十八种之多,可见那个时候与外国贸易的频繁。
在明清时期,官方还编纂了各种学习外国语言的书籍,如《译语》、《杂字》、《来文》等等,这些书籍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外语词典和外语教材。而且,不管在哪个时代,都缺少不了商人这个职业,而这些商人才是最好的翻译人才。
在唐朝时期,就真正实现了“万国来贺”的场面,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在750年—761年,前来镇压刘展叛乱的唐军在扬州和楚州这两个繁华城市劫掠的时候,光杀死的外国商人就有数千人。可见中国与世界的交流相当频繁,文化实力彰显无疑。
所以,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是随身带有不少翻译的,在加上很多的地方都遗留有不少华人华侨,所以在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过程中,语言这个最大的问题是不用担心的。据说,郑和使用的最多的翻译达到九人,也就是一句话的意思通过九名翻译的转译,可见当年郑和舰队走得有多远。
不知道看官们这下明白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语言问题是怎么解决的了吗?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