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司马迁说卫青“心机男”,卫青笑而不语,狄青因为没看透吃了大亏

司马迁说卫青“心机男”,卫青笑而不语,狄青因为没看透吃了大亏

前言: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著有一本谋士“教科书”《智囊》,通过讲述、评译诸多重点事件,与重点人物来启发世人心智。在《智囊》第一部“上智——掌握大局”之中,冯梦龙选取了一个典故。说汉武帝时期的大将军卫青,出兵定襄攻击匈奴,这时其部下苏建被匈奴打败,汉军被匈奴几乎全歼,而苏建只身一人逃回了大营。议郎周霸说苏建丢弃部下逃走,这种行为有损大将军威严,应该斩了他,而长史安表示反对,说苏建以千人兵马,对阵数万匈奴,奋力作战一天,侥幸逃回已经是非常勇敢了,如果杀了他,岂不是告诉后人,以后遇到这种情况要像赵信一样投降吗?卫青说自己身为皇亲国戚,在外带兵不怕威严受损,也不敢在外专权,应该将苏建押送到京师,由天子亲自定夺。后来汉武帝对卫青的做法非常满意,一高兴连苏建都赦免了。然而司马迁听说这件事,非但没有夸赞卫青深谙人臣之道,反而讽刺卫青是个“心机男”。

汉武帝改变对匈奴的防御策略

汉初时期匈奴一直是北方大患,并且汉朝一直采取的是被动防御措施,到了汉武帝时期,开始由守转攻,并且大获全胜一雪前耻,而这份功劳一大部分,就是来源于卫青。所谓“卫青不败由天幸”,卫青可谓是生逢其时。卫青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汉王朝国防战略,发生重大转折的重要时期,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继位之后,凭着先祖们经营的雄厚经济与军事基础,改变对待匈奴的卑辞厚赂,曲意和亲的消极防御政策,面对匈奴的侵扰,汉武帝决定正面“刚”,积极反击寸步不让,用实际行动兑现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铁血誓言。在这一国防政策的转变时期,那些在消极防御政策中成长起来的将领,如李广、程不识等人,虽然资历老辈分大,但也都是被时代淘汰的昨日黄花,他们缺乏智慧大规模骑兵突击的能力与胆气,无法执行汉武帝主动出击的任务。

卫青生逢其时闪耀史册

在西汉军事政策转型的时期,自然会淘汰一批保守老将,而一些紧跟时代步伐的新星,将冉冉升起。众所周知汉武帝是一个,既有手腕也有魄力的统治者,他当然不会顽固到在军中论资排辈,而是秉承有非常之功,必有非常之人的原则,对一些适应时代节奏的新人破格提拔,在《史记·汲郑列传》中,汲黯就曾说:“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意思就是在称赞被汉武帝提拔起来的后起之秀,而其中的代表着正是卫青。自从卫青走上战争舞台,就没有令汉武帝失望过,他在龙城大捷、收复河套,在漠南与漠北都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曾先后七次率领汉军给予匈奴以强大打击,期间共斩杀、俘虏匈奴5万多人。卫青为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维护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卫青为人圆滑的性格特色

卫青在河南使用迂回战术,偷袭匈奴侧翼,在漠北亲自率军长途奔袭直捣黄龙,都是古代战争史中,最耀眼的经典范例之一。通过卫青与霍去病等分的连年奋战,摧毁了匈奴发动战争的实力,至此匈奴再也没有能力对能对汉朝发动骚扰,日渐走向了衰落。可见卫青能有此大成就,是用自己的实力一步步挣来的,而不是靠着于汉武帝的亲戚关系。卫青除了“能打”,自古以来还有很多人对他的个人性格十分感兴趣,有人说卫青性格谦虚顾全大局,还有人说卫青见风使舵圆滑世故。更有甚者说汉武帝信任他,不是因为他的军事能力,而是因为他很听话。事实上卫青身为汉武帝的“小舅子”,为人却并不跋扈骄横,反而处处谨言慎行圆滑随和,因此受到汉武帝的宠信。

部下耻辱战败被卫青交给汉武帝亲自裁断

反应卫青圆滑性格的例子,莫过于《智囊》中所讲的那个故事,苏建与李信带领骑兵遭遇匈奴包围,力战不敌的李信投降了匈奴,而苏建丢下部众狼狈逃回大营。打了败仗有损将军与朝廷的脸面,按照周霸所言苏建以死谢其罪。而卫青最后说,自己身份特殊又深受皇帝信任,如果擅自杀了苏建这个副将,恐怕会引来很多是非,而他也不害怕损害自身威信。卫青还说自己执法决不能自专,在普天之下最高法律的主宰莫过于皇帝,所以应将苏建押送到京师,由武帝本人亲自裁断。卫青对武帝毕恭毕敬,时刻仰视着皇帝的权威,以此表明自己发自内心地恭顺天子。卫青的这番话与行动,也的确称得上是机智伶俐、世故圆滑到了最高境界。主将都这样说了,部下们自然心领神会,都同意将苏建押送京师定罪。而武帝知晓后,对卫青的行为非常满意,愈发信任重用卫青。

司马迁讽刺卫青“心机男”

卫青如此“上道”,但同一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却对之嗤之以鼻。他毫不留情地批判卫青“以和柔自魅于上”,讽刺卫青是个人品卑劣的“心机男”。关于司马迁的说法,自古以来的确有很多人认同,骂卫青军事能力不足,能获得高成就都是因为擅于给汉武帝“拍马屁”而已,恐怕卫青会对此笑而不语。冯梦龙在《智囊》中,却对司马迁的看法表示反对。冯梦龙认为卫青作为统帅多年,深受汉武帝的信任,属下也没有嫉妒过卫青,这证明了卫青的确有过人的能力,也是因为卫青能避免过度的权威,远离各方是非的缘故。否则再看一下反面教材北宋名将狄青,他虽然也是战功显赫,戎马一生功劳甚大,但最后却没有得到善终,冯梦龙认为世人应该引以为戒。

“反面教材”北宋名将狄青

狄青出身寒门,早年因为犯了事入狱,脸上还被刺了字发配充军。后来狄青在军中凭借着战功,一步步开启了名将之路,一路从延州指挥使,做到了大宋枢密使的高位,这都是狄青用自己的血汗与生命挣来的待遇。然而狄青虽然很“能打”,但在为人方面却离卫青差得远。狄青在任枢密使之时,自恃功高为人桀骜,自己的士卒犯了法,他也都是进行袒护。士卒们每次得到粮食与衣物,都会说这是狄家爷爷的赏赐。兵士们只知有狄青,而不知有朝廷,对此宰相文潞公建议宋仁宗,将狄青外派离开朝廷。狄青不服上奏说自己无罪被外放,心中很是委屈,仁宗心中不忍,说狄青是大宋的忠臣,不该将他赶出朝廷。

狄青居功自傲难得善终

文潞公说太祖赵匡胤也是周世宗的忠臣,因为得到了军心才被黄袍加身,仁宗听了默然无语。狄青依然不死心,到中书门下替自己叫屈,文潞公亲自来到狄青面前,说将你外放没有别的原因,只是朝廷怀疑你罢了。在古代作反并不一定要有证据,有作反的实力也算数,所以狄青听完冷汗直冒,吓得赶紧到藩镇就任而去。狄青就任之后,宋仁宗心中愧疚,还时常派人去慰问,而狄青每次听说仁宗使者到来,都觉得是仁宗对自己不放心,所以整日惶惶不可终日,不到半年郁郁而终了。冯梦龙认为,狄青有功而不懂得惜身,所以被朝廷怀疑,最终被文潞公用计除掉了。

孙武提倡“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虽然从狄青的悲惨结局来看,宋仁宗与文潞公有些不近人情,但他居功自傲为人高调,才是酿成自己悲剧的主要原因,所以再来看卫青的表现,乃是妥妥的官场“教科书”。要说卫青为人圆滑也算中肯,但这个词语在官场似乎并不算是贬义词。卫青的圆滑也反映出了古代治军特点的变化,皇权与将权在此发生历史性的变革,这是一种历史大势。在先秦时期统军大将,拥有专杀部下的大权,兵圣孙武有云:“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认为战争的失败,就是因为君主对将军过多干扰所致,所以那时的将军,拥有很大的权力与自由。到了汉代这种统兵方式开始发生转变,封建集中统治的制度,发展到汉代全面强化,“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观念受到很大的冲击。

古代军事指挥权的变革趋势

《公羊传》提倡“君亲无将,将而受诛”,将帅只是皇帝的附庸,失去了自己的独立人格,不能在战场上机断指挥,这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也是历史的无奈。前有周亚夫军细柳的案例,虽然成全了一段君臣佳话,但这也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回光返照”,汉文帝能容忍周亚夫的治军严谨,但继任者汉景帝性情薄凉,周亚夫注定会走上一条不归路。而卫青侍奉的君主汉武帝,比汉景帝还要难伺候,他必须要做个圆滑之人,恭行人臣之道奉法遵职,才能协调好君臣关系通永保富贵与平安。如果卫青再信奉“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些老一套的准则,那就是嫌自己命长了。

尾声

到了唐代名将李靖也是深谙此道,在大军开拔之前,唐太宗说要戒斋三日,举行隆重的仪式,将指挥权全盘交给李靖。李靖看穿了唐太宗的试探意图,说古代圣贤在庙堂举办戒斋仪式,目的是为了借助神灵的威力,将指挥权交给将军,所以最终大权只能掌握在皇帝手中,唐太宗听完十分满意乐不可支。而宋代事情发展得更加糟糕,将军率兵打仗只是个“工具人”,行军路线到作战方案,都是皇帝事先计划好的,有将军敢自作主张将会受到严惩。这也是宋代对外战争,时常败北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卫青正是看透了历史的大势,处处小心维护汉武帝的权威,才成就了千秋功业,在这点上冯梦龙比司马迁要看得更远更透彻。

【参考资料:《史记》,《略论北宋名将狄青》,《智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狄青,司马迁,汉武帝,时期,匈奴,不语,苏建,心机,卫青,故事传记,狄青,汉武帝,苏建,冯梦龙,卫青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狄青,司马迁,汉武帝,时期,匈奴,不语,苏建,心机,卫青,故事传记,狄青,汉武帝,苏建,冯梦龙,卫青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狄青,司马迁,汉武帝,时期,匈奴,不语,苏建,心机,卫青,故事传记,狄青,汉武帝,苏建,冯梦龙,卫青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