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没人能想到朱泚会谋反,这位青年才俊一向以忠义著称,而且是唐代宗亲手塑造的典型。
唐朝名将辈出,想在军界混出头很不容易,比如郭子仪,熬到58岁才当上节度使,65岁封王。而朱泚30岁就被推举为幽州卢龙节度使,封怀宁郡王。
别看他年轻,个人威望却高得出奇,一群老江湖主动以他为带头大哥,他人生的两次重大转折点,都是受人拥戴被推上去的,像极了当年的“万人迷”王莽。
朱泚还是一位偶像级的明星,他生得高大英俊,身姿魁梧壮实。这条件,妥妥的高富帅,除了影视剧,现实中很难找到第二个。
自身条件那么好,事业起点那么高,群众基础那么好,皇帝又那么垂青,岂料他的结局却惨得很。那么,朱泚为何走上了叛唐之路?又为何短短九个月就把自己玩死了呢?
朱泚是官二代,凭借恩荫少年从军,在幽州节度使李怀仙帐下效力。他“轻财好施,每征战所得赏物,辄分与麾下将士,以是为众所推”。
李怀仙原本是安史叛将,后来眼看史朝义节节败退,便暗中降唐,并亲手斩杀了史朝义。战后,李怀仙出任幽州卢龙节度使。
大历三年(768年),兵马使朱希彩杀害李怀仙,自任节度使。
那时候,幽州、承德、魏博三镇割据,节度使世袭、部将弑杀节度使的大戏屡屡上演,朝廷根本管不了,只能听之任之。
大历七年,朱希彩又被手下杀害,节度使之位再次空缺。在弟弟朱滔的运作下,群众基础良好的朱泚得到了众人的拥戴,被推举为新任节度使。
唐代宗也没办法插手,只好承认,还加授朱泚检校左散骑常侍、幽州长史兼御史大夫,赐爵怀宁郡王。这一年,朱泚才30岁。
大历八年,大唐发生了一件不起眼,但是却意义重大的事件——朱泚令朱滔率领2500人到泾川,参与“防秋”工作。
每年秋季是草原民族劫掠中原汉地的黄金期,朝廷都要组织人马以防备强盗的入侵,这项工作就被称为“防秋”。
除了常备的“防秋兵”外,朝廷通常还会征调各地镇兵,但河朔三镇除外,因为他们向来不鸟皇帝的圣旨。
所以,朱泚创造了安史之乱以来,河朔三镇为朝廷效力的历史。唐代宗激动得差点放鞭炮,他一边下令重赏幽州将士,一边亲手写下一道诏书,大大地表彰了一番朱泚。
大历九年,朱泚将他的忠义精神发扬光大:俺要入朝觐见皇帝。
唐代宗顿时热血沸腾:这是真的么?俺这是做梦么?
藩镇节度使头上大多长了“反骨”,根本不敢入朝,生怕被朝廷做了。朱泚却主动要求入朝,这份忠心天地可昭。
于是唐代宗下旨给朱泚修了一座豪宅,静等他的到来。
朱泚来了吗?差点没来,但不是朱泚反悔,而是半路上病倒了,病得很重。众人劝他先回去。朱泚却说:“不许停止,我要是病死了,你们就抬着我的尸体进京。”
消息传出,天下哗然,竟然还有如此忠义的节度使?哇塞,简直是珍品、孤品。于是当朱泚出现在长安时,人们纷纷涌在路边,以期一睹“芳容”,结果导致交通堵塞。
唐代宗在延英殿为朱泚举办了隆重的接风宴席,又大把赏赐,毫不吝啬。
逗留日久,朱泚惊讶地发现,自己果然回不去了。不过,这不是唐代宗下黑手扣留他,而是他的亲弟弟背后捅刀子。
原来,朱滔是个野心家,就是他鼓动哥哥入朝,然后趁哥哥不再幽州,夺了他的兵权。
这年头,为了权力一奶同胞都背后捅刀,朱泚无奈,只好请求留朝。唐代宗也没办法,一边承认了朱滔,一边任命朱泚统领汴宋、淄青的防秋兵。
为了塑造典型,此后数年,唐代宗又不断给朱泚加官进爵,先后加封同平章事、奉天行营节度使、检校司空、陇右节度使、遂宁郡王。
唐德宗即位后,又加封朱泚为太子太师、凤翔尹。建中元年(780年),泾原军发生内乱,朱泚被任命为四镇北庭行军、泾原节度使,平定了叛乱。
叛乱平定后,朱泚改任凤翔、陇右节度使,又进封中书令、太尉。
总之,作为忠义的典型,大唐两代皇帝给予了朱泚足够的信任和尊崇的地位。
建中三年(782年)的一件事,导致朱泚与唐德宗之间产生了裂痕。那年,朱滔在幽州反叛,并且派人给朱泚送了一封信,却被朝廷截获了。
朱泚吓得赶紧向皇帝请罪,唐德宗表示:这事跟你无关,你没罪。同时唐德宗又下令免去了他的节度使之职,增加食邑,以太尉身份回到长安就职。
事实上朱泚被剥夺了兵权,还有被软禁的意味。朱泚大为不满,觉得自己的忠心受到了玷污。
建中四年,又一个重大事件的爆发改变了朱泚的命运。那一年,泾原兵变爆发,唐德宗逃离长安,节度使姚令言在无法控制局面的情况下想到了朱泚:他曾经是老领导,请他出来主持大局最合适。
于是,闲赋在家的朱泚被乱兵推出来主持大局。
仇恨是一枚毒种子,朱泚正为自己的不公正待遇而愤愤不平,在姚令言、源休等一批“同病相怜”的阴谋家劝说下,这颗毒种子发芽了,于是他决定取大唐而代之。
十月初八,朱泚在宣政殿登基称帝,改国号“大秦”。
从“忠义典型”到大唐叛臣,朱泚数日之间就完成了这个跨度,他究竟是怎么想的呢?我们从朱泚给朱滔的一封信,去管中窥豹: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朱泚对自己的遭遇一直耿耿于怀,以至于“情怀恍惚,百虑攒心”。
他将这段遭遇理解成一段困厄,如同周文王和商汤王遭遇囚禁。两位先王困厄过后创立了商朝和夏朝,我朱泚也必然能创建“大秦”,这叫“五运更代”,是天命。
他乐观地认为,自己已经得到了泾原、北庭四镇、陇右、凤翔的归心,不久三秦、吴蜀都会投诚。河北嘛,就看兄弟你的啦,让我们相会于洛阳吧。
朱泚的理由充分吗?
首先,按古代连坐法,朱滔反叛,朱泚应该作为罪犯家属获罪,唐德宗没有加罪于他已经是法外施恩了。为了国家安全,剥夺他的兵权有错吗?这一点,朱泚会不懂?
看看人家郭子仪、李光弼,受过的委屈不比他大一百倍?只能说,朱泚纯属给自己的野心找借口,这是个虚伪的家伙,过去所谓的忠义含水量太大。
其次,拿着高薪,享受着尊崇,他也配跟周文王、商汤相比?他这叫给自己脸上贴金。明明是利益熏心,被猪油蒙心,却非要拉天命给自己站台,真不要脸!
他所谓的“天下归心”是真是假呢?我们往下看。
登基后的第三天,朱泚就发动大军去攻打唐德宗所在的奉天,结果一个多月时间,声势搞得很大,却狼狈逃回。
原因是奉天军力虽然不足,但将士们战斗意志非常强,后来援军又来了,朱泚抵挡不住了。
同时,朱泚内部有人三心二意,比如副元帅张光晟,就有消极怠工之嫌,不愿意进攻。
这些迹象表明,朱泚虽然一直混迹于军中,但毫无军事才华。同时他被假象迷了双眼,所谓的天下归心就是镜中花。
但凡开国皇帝,哪个不是军神?朱泚这辈子几乎没有参加过像样的战斗,小小的奉天让他一下子现出了原形。
说到“归心”更是一个笑话,就在他登基前一天,前泾原军节度使段秀实当众打爆了他的头。
后来,当李晟的平叛大军到后来,朱泚内部迅速崩塌,连他最信任的张光晟也暗中投降了。
其实稍有头脑的人都应该看得清,当初那些推他上位的人,动机并不纯。
姚令言因为部下作乱,已然犯下大罪,他之所以请朱泚出山,其实就是找个大个的替他顶着。
源休是因为接连遭遇宰相杨炎、卢杞的打压,早就心生怨恨,只是无力反抗,正好借朱泚报复朝廷。
张光晟等人其实很大程度是受到胁迫,不得不参与其中,因此他们一直三心二意。
至于泾原乱兵,他们哪管谁当皇帝,只要谁给他们好处就为谁服务。因此,泾原军虽然拥戴了朱泚,却又不受调遣,就忙着捞钱。
可笑的是朱泚居然眼瞎,完全看不到背后的危机,一箱情愿地认为自己得到了拥戴,其实他只是这群人攫取利益的工具。
蔡东藩先生说朱泚“无能”,这个评价很准确。当初他能当上幽州节度使,其实是仰仗朱滔的运作。他甚至都不能看穿朱滔的阴谋,轻而易举地被弟弟摆了一道。
他所谓的忠义也是假大空,完全是唐代宗出于政治需要给塑造出来的,结果他却感动了自己,完全没看到在自己一直扮演着工具的角色。
泾原兵变之所轻易得手,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神策军本来战斗力就不强,主力还被李晟带到河北平叛去了。二是叛乱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完全是个意外事件。
这些都被朱泚误以为是他的“天命”,愚蠢极了。
当李晟、骆元光、尚可孤的增援部队到来时,朱泚很快就节节败退。
其实他也不是没有机会,比如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因为内讧反了,这就是借力打力的机会。可是朱泚居然以皇帝对待臣子的傲慢激怒了李怀光,结果这个盟友跑了。
放在手边的朋友都被他推走了,这就是个鼠目寸光的笨家伙。
在李晟的强攻下,朱泚狼狈地逃出长安,企图投奔“心腹”田希鉴,却又被田希鉴打跑了。
途中部将梁庭芬又返回,他费尽口舌,终于说服了田希鉴。朱泚很高兴,于是便下令返回田希鉴那里。
梁庭芬觉得功劳很大,要求朱泚封自己为尚书、同平章事。朱泚一瞪眼:不行。
这对活宝太有意思了,都混成了流浪汉了,一个还惦记一文不值的大秦官职,一个还捂着舍不得封赏。
梁庭芬一怒之下就对朱泚啪啪放箭,朱泚慌忙跑路,结果不小心掉进了地窖里。
不等他探出头,他最亲信的韩旻等六人,一起拔出刀齐刷刷地剁在了他的身上……
朱泚就这么死了,才42岁,窝囊极了。一个本来前程似锦的高富帅,居然活成这副德行,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