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不读《万历十五年》,读遍明史也枉然?

不读《万历十五年》,读遍明史也枉然?

《万历十五年》

首先说明一下,不是广子,一分钱广告费也没收。

研究历史的同仁们,大概都读过一本书,叫做《万历十五年》。

不因为别的,而因为这本书实在是太经典了,书名一拿出来,就是如数家珍那个级别的。

《万历十五年》的作者,是黄仁宇。

老先生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但纵观其一生,不得不说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

首先,他是一名华裔,其次,他主要在美国的一些大学做教授,最后,他还并不是一位专业的历史学家,因为这位仁兄是学电机工程出身的,是妥妥的理工男。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成为了一位风靡中国大陆的“畅销书作家”。

而让大多数人认识黄仁宇的,想来就是他那一本经典的《万历十五年》了。

这当然是一本名气很大很大的书,大到就就算不熟悉历史的人,一定也听说过此书的大名。

但实事求是的说,《万历十五年》其实并非那种特别专业的学术性历史著作。

如今看来,这样的书在市面上已经屡见不鲜,但在黄仁宇的年代里,这样的创作方式在当时却是极为罕见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这本书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截至到2022年5月,《万历十五年》在国内已经整整出版了40年。

而它的销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600万册。

作为一本史学读物,足可以傲视群雄了。

1959年,还在读大学的黄仁宇刚刚完成了他的论文《明代的漕运》。

《明代的漕运》

写论文,对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只不过是交差而已,但黄仁宇却因为这一次的历史创作,对明代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们知道,封建帝制时代,封建王朝把对百姓们征缴的粮食通过水路运输到指定的地方,这就叫做漕运。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项十分重要的经济措施,尤其是在明代,南直隶要承担明王朝一半以上的财政压力时,漕运简直可以说是经济的代名词。

研究完明代漕运制度的黄仁宇很快对明朝的经济制度也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从论文发表之后,黄仁宇笔耕不辍,开始广泛的阅读明史资料,搜集地方县志,总结归纳加整理,七年之后,《万历十五年》书成。

外国人归纳历史,时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他们国家的历史太短,太单薄,没什么好研究的。

美国人如果研究历史,往回倒退个两三百年,那大概率他们研究的历史将不再是自己的,而是别人的。

而中国人研究历史,当然通常也会面临一个十分让人头痛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的历史太过悠长,太过璀璨,太过庞大了。

我们从夏商时期就有史官,史官写官修的正史,文人又写私修的野史,中国的史书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汗牛充栋。

且不说如《资治通鉴》这样的大部头,单是一套《二十四史》,想要彻底研究的明白,也许就要花上一辈子的时间。

《二十四史》

有人认为不可能,但作者要告诉你的是,这很有可能。

生活中如果有人跟你说,他通读过《二十四史》,你最好不要相信。

为什么呢?

首先,《二十四史》不是通俗小说,也不是网络文学,它是古文,阅读难度很大,这其中又有非常多如今我们读者不熟悉的生僻字,典故,地名,人名,如果你啃过古史,那么你就会知道,这个过程是相当费力的。

假如有一个人的生活非常规律,并且每天都坚持读《二十四史》3000字,那么他将整套书都读完需要多长时间呢?

答案是,需要三十六年。

人的一生能有几个三十六年?又或者说,如张舜徽那样能用毕生时间去钻研史料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为一本十分经典的历史著作,《万历十五年》的篇幅十分短暂,只有不过七章。

但在这七章的内容里,黄仁宇却为我们塑造出了一大批生动鲜活的人物。

比如,消极怠政的明神宗朱翊钧,也就是万历皇帝。

和稀泥的大学士申时行,性格复杂,一言难尽的张居正。

光腚的海瑞海清天,充满矛盾的思想家李贽,以及孤独的将领戚继光。

全书的主人公,大概就是这六位,书中的每一章,像是这些人物的传记和生平,黄仁宇就以一种缓慢的,平稳的姿态,把这些历史人物的一生,如泛黄的纸一样,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尽管把书写成了传记,但黄仁宇故事中的人,并不是故事中的主题,故事中的主题,仍然是思想。

张居正和申时行是明朝政治的缩影,而海瑞则可以透析明朝的经济发展,戚继光则可以洞见军事规律,李贽则可以代表这个时代的思想发展。

(紫禁城一角)

这是《万历十五年》中描述万历皇帝的原文,在黄仁宇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和以前截然不同的历史叙述方法。

人们研究历史的时候,从来不会认为,历史其实是有温度的。

很多人会觉得,历史就是史料,是一本一本古籍上的记载,是一处又一处的考古发掘,所有古往今来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正邪,他们的善恶,他们的性格,他们的功过是非,早就有了板上钉钉的论证。

的确,历史是要严谨的,但所谓文史不分家,我们在研究历史时,真的要如一个一丝不苟又不懂变通的理科生一样,把历史数据化,把历史人物模板化么?

黄仁宇用他的《万历十五年》给了我们答案。

在他的笔下,万历不再是一种象征,也不再是一种符号,而是从字里行间跃然于纸上,成为了一个真实存在过,且有血有肉人。

皇帝困在紫禁城里的孤独,挣扎在乱象丛生的大明政坛中的郁闷,大明最高统治者的内心变化,在这样的历史书写方式下,万历皇帝不再是“神”,而是一个人,有血有肉的人。

(万历皇帝)

比如,我们通常会站在上帝视角,站在后人的视角去看待万历皇帝,然而黄仁宇却把自己,同时也把读者引导到了万历皇帝本人的视角上。

尽管把一个皇帝分析到了如此具体的程度,但黄仁宇的叙述方式仍然保留着他极大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你很难从他的作品中判断他的观点。

如果观点有左右,那么我们无从得知黄仁宇究竟是左是右,但有趣的是,无论读者本人是左是右,却都可以在书中看到很多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东西。

作为一个历史作家,这一点尤为罕见。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好书,所以作者逢人就会去推荐一二。

尽管它是一部史学专著,但只要读过,我们不难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具有超现实魔幻主义色彩的小说,就如卡夫卡的《长城》那样。

中华书局原总编辑傅璇琮说:这本书(指《万历十五年》)的撰写,确实拓新了我们看待历史、观察社会的眼光,而作家王朔则评价道:这本书改变了我对历史书、对历史的看法……《万历十五年》像一扇窗,打开了我的视野。

多年以前作者就曾经读过这本书,今朝再读,又有不少收获。

黄仁宇对传统史观的解读和解构不动声色,但又震撼人心,使人振聋发聩。

朱翊钧,张居正,申时行...这六个人生不同,命运不同,故事不同的人,就以这样一种相同的方式走向了历史的舞台,演出了一场精彩的话剧。

那个时代的人们,如何在被潮水裹挟的过程中奋力向前,如何在爱恨交织中构成悲壮的图谶。

一本好书,不用介绍太多,也不用去大张旗鼓的吹捧,因为它就在那里,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光芒。

(黄仁宇)

文章最后,再次引用《万历十五年》中的一段原文:

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

《万历十五年》的故事早已经结束,但它所带给人们的沉思,却才刚刚开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时间,大学,历史,黄仁宇,明史,中国,二十四史,明王朝,研究,观点评论,万历十五年,历史,黄仁宇,二十四史,张居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时间,大学,历史,黄仁宇,明史,中国,二十四史,明王朝,研究,观点评论,万历十五年,历史,黄仁宇,二十四史,张居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时间,大学,历史,黄仁宇,明史,中国,二十四史,明王朝,研究,观点评论,万历十五年,历史,黄仁宇,二十四史,张居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