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和亲是完全的政治婚姻,这其中没有多少感情可言,那些电视剧里所演的和亲爱情故事,根本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象。
在和亲的例子中,有一位非常有名的人物文成公主。她嫁到吐蕃之后,由于美貌被人称为“神仙”。文成公主在西藏生活了很多年,为吐蕃和大唐的文化交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文成公主的结局却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吐蕃提出与大唐和亲
其实文成公主并不是皇帝的女儿,也不是真正的公主,她的父亲是皇室宗亲。
在她出生的时候,大唐很富足,那时候民风开放,老百姓丰衣足食。有很多文人雅客,都用诗词记录了盛唐的景象。美中不足的是,大唐一直受到边疆问题的困扰。
那时少数民族政权总是骚扰大唐的边境,大肆起兵打仗会影响百姓的安宁,更何况那些骚扰总是规模较小,让人防不胜防。为了安抚他们,有时候就要用和亲的政策。
在贞观8年的时候,吐蕃的首领松赞干布就提出了和亲的请求,他亲自到大唐来拜访,一番交流之后,希望大唐赐他一位公主带走成婚。
而松赞干布提出这个请求,其实还有着自己的考量。父亲在吐蕃建立了强大的政权,而松赞干布也英雄出少年,继承了父亲的遗愿,一直有着一个统一西藏的梦想,所以松赞干布不想与大唐为敌。
他一方面想通过和亲缓解两方的关系,另一方面希望大唐承认自己,而如果大唐把公主嫁给他,那就是最大的认可。
而李世民认为大唐正在最鼎盛时期,要把自己的女儿嫁到边远地区,有些于心不忍。面对吐蕃首领的要求,有关乎两国的关系,似乎并不太好处理。
明知道来者不善,如果拒绝吐蕃的要求,对方一定会找理由出兵骚扰边境地区,但是李世民最后还是认为,吐蕃是一个小国,想取大唐的公主,这似乎有损大唐颜面,因此还是婉言拒绝了。
这一下子就激怒了松赞干布,4年之后他果然筹集兵马,想要攻打大唐。李世民也是在马背上征战多年的,他不害怕这种挑衅,于是便派军应战。
文成公主远嫁
李世民派了一队精兵强将前往松州,这支队伍将吐蕃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松赞干布这时才有点清醒,大唐的实力果然不容挑战。在这种形势之下,松赞干布决定撤军。
他明白李世民并不是一个软弱的皇帝,想要像以往在西藏地区那样,靠强权让李世民低头是不可能的。他决定改变对大唐的策略,于是第2年又来到了大唐,这一次带着几千两黄金和无数珠宝,想要求和。
李世民打了胜仗,已经教训了松赞干布,这时候怒气也消了大半,又看松赞干布态度良好,于是便同意与他和谈。
松赞干布以为这次提出和亲,李世民一定不会答应,没想到李世民却突然答应了。大家都很奇怪,李世民不是不希望自己的女儿远嫁吗?
原来他已经想出了对策,和亲不会用真正的公主,而是在其他的宗亲当中,选择一个适龄的女子。
这个任务就轮到了李世民的堂哥李道宗的女儿,李道宗当然舍不得,但是皇帝的命令又不能不从。
父亲还在犹豫怎么跟女儿提起这件事情,没想到,女儿反倒答应得十分痛快。她以大局为重,甘愿牺牲自己。于是李世民便赐她为文成公主,让她远嫁到了吐蕃。
那时文成公主只有17岁,花一样的年龄,就不能在父母身边撒娇。要长途跋涉,翻过很多崇山峻岭到边远地区,还要时刻记得自己作为大唐的公主,担负着对外沟通的使命。
可以说,文成公主小小年纪,已经承受了太多。公主这一行不但带去了很多珍宝,还带去了很多先进的医疗方法、工艺技术。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这段姻缘,代表着大唐和吐蕃关系的新起点。
文成公主晚景凄凉
为了迎接文成公主,吐蕃专门为她修建了布达拉宫。松赞干布对这个大唐女子也非常有好感,他们在一起的9年间,一直和和睦睦。
但不幸的是,松赞干布之后便离世了,在他离世的前一年,李世民也去世。文成公主失去了丈夫做依靠,又不能回到大唐,处境变得艰难。
而她嫁到吐蕃的九年里,并没有生下任何子嗣,便被排挤到了权力的边缘。吐蕃的新皇帝并不看重与大唐的友好,甚至在文成公主39岁的时候,发兵攻打大唐。
文成公主本想从中调和,但是却无能为力。
唐高宗派出了薛仁贵与吐蕃征战,两方数年间多次打仗。这让文成公主只能暗自神伤,本来她是大唐与吐蕃的和平使者,现在她却没能完成自己最初的任务。
最终,文成公主56岁的时候,在拉萨去世。
她这一生守寡了30年,去世的时候也非常孤独。异乡的日子里,没有人知道她受着怎样的煎熬。她是一个弱女子,却曾经挑起了两方沟通的重大任务,到今天还有关于她的传说。
结语
和亲是特殊时代的产物,那些和亲当中的公主,未必能够选择自己的命运,她们在时代洪流中想要力挽狂澜,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不管结果怎样,文成公主都是深明大义,值得后人尊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