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和民间传说、戏曲舞台、电影、电视剧中的包青天形象大有不同。但是,也并非完全没有关联,包拯改变民间诉讼的程序,普通百姓可以直接来到大堂前陈说是非。这是民间对包青天形象塑造的直接源泉。
1、断案如神,作官清廉
包拯中进士后,为照顾年迈父母数次辞官。双亲去世,守丧期满才做了天长知县。到任后,有人割了一户人家的牛舌头,失主上诉。包拯说,把牛杀掉卖了吧。牛是农耕社会主劳力,宋朝规定杀牛者犯罪。
于是有人来报告,说有人私自杀牛。包拯对这个人说:“你为何割了人家牛舌又来告他?”盗窃者只好认罪。后来调任端州知州,不用端砚巴结权贵,任期届满,也没有私自拿回家一个端砚。
2、改变诉讼程序,让百姓有说话的地方
包拯此后几经升迁和调任,后任开封知府。在京城任知府,史载包拯治事刚强,贵戚、宦官惧怕他,行为都有收敛。包拯还十分严肃,人们把见到包拯笑脸,当作黄河变清那样难。也许这就是“黑脸包公”说法的直接来源吧。
按开封府老规定,到衙门诉讼的百姓,不能走到大堂阶下。包拯改变做法,打开正门,人们可走到堂前陈述是非。有宦官和贵族建花园,占土地,使河道阻塞,包拯下令拆掉。有人拿地契找说法,包拯审核后发现被涂改增加了步数,就上报皇帝制裁了对方。
3、请立太子却没有触犯皇帝
在任何一个时代,如果有大臣向皇帝请求册立太子,基本就等同于请求皇帝来砍自己的头。但包拯向宋仁宗请立太子,不仅没触犯皇帝,还得到了明确回复。史载,包拯上奏:“东宫太子空缺很久了,天下人都感到担忧,陛下不册立太子是为什么?”
宋仁宗看到包拯的奉章后问他:“你认为该立谁为太子?”包拯说:“我无能,还没考虑要立谁,我请求早立太子,是为国家大计。陛下问我立谁,是怀疑我。我70岁了,没有儿子,并不是为自己和后代邀宠啊!”宋仁宗听了很高兴:“这事要慢慢商议。”
4、曾被欧阳修质疑
大臣张方平任职三司使,买了土豪的财产,包拯弹劾他罢了官;宋祁接替张方平,包拯又弹劾他;宋祁又免职,由包拯士暂时代理。欧阳修质疑:“牛踩了田,包拯夺人家的牛,处罚很重了,他又贪图肥缺,是不是过分?”
包拯听到后就待在家里,躲避代理三司的任命,过了很久才出来。主持三司时他又改变了一些老规定,以前皇宫物品从各地选用,使百姓困难。包拯则设市,公平买卖,使百姓不受侵忧。
5、死后得到极高评价
包拯64岁去世,封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史书评价他人品正直,厌恶官吏对百姓苛刻,性情敦厚,痛恨坏人。不轻易与人交往,不会有意讨别人喜欢,没有私人请托的书信,主动与老友、亲戚同乡断绝往来。
包拯地位显贵,衣服、用品、饮食却和当平民时一样。他常说:“我的后世子孙做官,要贪污犯法,就不能回老家,死了不许葬入祖坟。不按我的要求做,就不是我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