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疟疾流行!唐朝长安到夏天为何臭气熏天?排污手法竟如此简单粗暴

疟疾流行!唐朝长安到夏天为何臭气熏天?排污手法竟如此简单粗暴

唐朝时期,作为一个首都大城市,长安当时最重要的就是水源,长安城的水有两个来源:井水、渠水。

当年隋文帝(杨坚)修建长安城的时候,开凿了永安渠、清明渠和龙首渠,让这三条大渠入城,目的就是为了长安城的军民生活用水。

当时的长安城号称“八水绕长安”,水资源特别丰富,而那时的气候相比起现在干燥的西安来说,应该更湿润一些。

但在隋唐时期,仅靠渠道饮水还是难以满足整个长安全体军民的用水需求,毕竟也不可能把渠道挖得长安城里到处都是,因此城内的很多军民用水还是得依靠水井。

而水井则分为公井和私井两种,公井凿建于街道(街渠)两旁供百姓们用水,而延康坊西明寺的杨素旧宅,以及醴泉坊的(唐朝)太平公主私宅都有私井。

大家要知道,在古代城市,排污也是一个大问题,因此除了井水之外,自然还得考虑污水处理问题……

那么,唐朝时期是如何排污的呢?

实际上,唐朝长安城的生活污水排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排污渠;一种是渗井。

如同饮水渠一样,每个居民所住的坊和每条大街都会挖凿排污渠,让污水通向城外的河道,在每条大街的旁边和每个坊的坊墙旁边,也都有排污的渠道。

而这些排污渠绝大多数都是明沟,多年来的考古发掘也证明了这一点。

并且,在多年前的一部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也完全仿照了长安城当时那种排污渠兴建的场景,可以说是百分之百地复原了唐朝时期的长安景况。

当然了,明沟形式的排污渠在秋冬两季还算可以,可一旦到了春夏时节,由于气温升高,在外面所导致的蚊蝇也会非常肆虐。

对于这样的景象,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并没有展现,其实它也展现不了!

毕竟,这部剧所设置的背景只有一天——长安城的“上元节”,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正月十五“元宵节”。

换言之,《长安十二时辰》的故事发生背景是在冬天。

那么,在真正的唐朝长安城,明沟式的排污渠到了夏天究竟会怎么样呢?

唐朝时期,正是因为明沟排水才导致春夏两季臭气熏天,蚊蝇泛滥成灾……

可以想见,在大唐盛世伟大的长安城里,只要天气一暖和,排水沟里冒出的气味应该是不大好闻的!

晚唐诗人、文学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卷十七·广动植之二)中曾经记载:蝇,长安秋多蝇,成式蠹书,常日读百家五卷,颇为所扰,触睫隐字,驱不能已。

意思是说,当时长安城的蚊蝇已经多到迎面而来,随时能够触碰到人的眼睛,而且能把书上的字都掩盖住,可见其数量之大。

大文豪韩愈也曾在自己的几首诗中,表露过他对长安当时多蚊蝇状态的厌恶,比如——

《秋怀诗十一首·其四》(唐·韩愈)

秋气日恻恻,秋空日凌凌。

上无枝上蜩,下无盘中蝇。

岂不感时节,耳目去所憎。

清晓卷书坐,南山见高稜。

其下澄湫水,有蛟寒可罾。

惜哉不得往,岂谓吾无能。

在这首诗中,韩愈就曾无限盼望长安城赶紧到秋天,因为清秋的寒气可以冻死那些让人厌恶的蚊蝇。

正是因为这些排污渠,使得当时长安城百姓们的消化系统疾病也十分常见,此外那些明沟的死水也会因为蚊蝇的问题造成疟疾的流行。

因此,如果我们根据当时古代的典籍就可以发现:在唐朝人主要的疾病种类中,“疟疾”是排在最前面的。

由此,我们也可以肯定:在唐朝时期的都城长安,疟疾的流行与当时的排污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夏天,排污,时期,手法,唐朝,长安,明沟,蚊蝇,渠道,观点评论,排污渠,长安,长安城,蚊蝇,韩愈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夏天,排污,时期,手法,唐朝,长安,明沟,蚊蝇,渠道,观点评论,排污渠,长安,长安城,蚊蝇,韩愈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夏天,排污,时期,手法,唐朝,长安,明沟,蚊蝇,渠道,观点评论,排污渠,长安,长安城,蚊蝇,韩愈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