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经济文化繁荣,科技发展迅猛,政治也相对昌明,大有盛世风范。
可是对抗外敌时,表现却很糟糕。在对辽、对西夏的作战中,屡次战败。究其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抛开政治因素,纯粹从军队实力分析,北宋难敌辽、西夏的要因是战马紧缺,骑兵队伍实力悬殊。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骑兵部队的优势是显著的,战马则是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因素。哪方的战马数量多且质量高,哪方就在装备上取得了绝对的优势,也会赢得最后的胜利。
北宋泱泱大国,怎么会养不出足够保家卫国的战马?沦落到被周边游牧小国欺负的地步。
这就要讲讲北宋监牧制度,以及北宋监牧制度失败的原因。
北宋建朝之初,采用的马政建设制度就是监牧制度。
所谓的监牧制度,就是由统治者考虑当时具体情况,选出适宜养马的地区,设立专门牧监养马,并设置专门机构、制定相关法律政策进行管理的管养马制度。
监牧制度是北宋马政建设的基础,无论从行政机构设置,还是管理制度法律的建立,对此后的马政建设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马政监牧直接关系着国家军事实力强弱、统治地位是否稳固,所以北宋朝廷很重视对马政监牧事宜的管控,设立了骇骥院,总管全国马政监牧。除了官营养马,民间买马和战争中掠来的马匹也属于骇骥院的管理范畴。是以宋朝初年,骇骥院的权利很大。
中央有骇骥院,地方也设置了一套完整的监牧管理体系。
地方设有群牧司一职,总管地方马政监牧事宜,包括地方马政机构设置、马政机关官员任免、留任等。
神宗元年,因为群牧司官员很少深入地方各州县巡查,以致监管不力。政府又增设河南河北监牧司,分别置监牧使各一人、都监各一人,河南河北监牧司由枢密院直接管辖,其官员与群牧司没有隶属关系。
为了完善监牧制度,北宋政府还设置了孽生监,也就是种马场。努力提高战马繁育率和成活率,同时减低种马的死亡率,以此达到壮大战马群体、提高战马质量的目的。
宋朝初年开始,统治者就很关注马政监牧的基础设施,宋太祖在位时,就明令诸州养战马的场地必须要建凉棚、打露井。
优渥充足的牧场也是养好战马的一大关键因素。为了保护牧场,北宋政府下令河北沿边地区不得焚烧牧马草地。当时政府对牧地登记时间久远,牧地与民田之间的界喉不明,经常出现民田对牧场隐形侵占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真宗年间派遣官员逐州逐县将牧马草地情况登记造册,同时打入标的物,标清牧场与农田的界限。若有破坏牧场、残害牧马的人,政府会严惩不贷。
为了保护马政监牧,北宋政府做了很多努力,但应对天灾瘟疫,技术难题,还是显得势单力薄,迷信鬼神的古代人都会将希望给予祭祀。
除此之外,北宋还加强了监牧制度的硬件设施管理,比如在宋太祖时,曾下令天下有战马的地方都要建凉棚、露井,宋真宗时,曾下令河北沿边地区不得焚烧牧马草地。
可见宋代统治者想要给战马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是操碎了心。
在宋代历代统治者的共同努力下,宋代监牧制度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使得监牧制度逐步走向制度化、法制化,为北宋官营牧马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到宋真宗时,宋朝所养的马匹共有二十多万匹,饲养马匹的人员有一万六千多人,这虽然不能和唐朝时的马政相提并论,但是有宋以来,这已经是马政的巅峰时期了。
尽管监牧制度有很多优点,却依然弊端很多,不仅产马的数量很少,马匹的质量也不高,而宋代官府每年在马政上的用钱都是很大的,这样一算,监牧制度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而宋代中后期存在的最大问题,便是出现财政危机。
宋代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了较为低效的行政制度,通过科举考试和恩荫大量的授官,还享受优厚的待遇,这就造成冗官的局面。
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北宋大量增加军队的数量,这又造成了冗兵的现象。
到宋真宗、宋仁宗时,统治者又大兴土木,这无疑造成了北宋的财政危机,到宋神宗时,便出去财政每年入不敷出的,财政赤字巨大。
为了减轻财政困难,统治者发现监牧耗费过大,于是从宋仁宗时起,历任统治者都不看好监牧制度。
到熙宁五年时,监牧制度基本被废除,监牧养马在国防军备中失去了主要地位。
尽管北宋后期,哲宗、徽宗曾一度恢复牧监旧制但一直处于存废不定的状态,纷纷采取以田募民出租,减少牧马数量的措施,以减少财政支出,缓解财政危机。
得不到统治者的重视,单纯的依靠罢废监牧减少财政支出肯定是不可取的,国家为了获得充足的战马,不得不依靠民间养马和西北市马,这直接导致监牧制度走向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