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杨广和李世民这两个人,很多人都熟悉,一是因为他们生活在古代封建王朝的巅峰时段,二是因为隋唐小说类书籍拍摄的影视剧大火,让他们广为人知。
杨广是李世民的表叔,叔侄俩的行事作风也是如出一辙,可是怪就怪在这里,明明两个人那么相似,为什么李世民成为被人尊崇的千古一帝?而杨广却是被人们唾弃不已的暴君呢?
我一直想不通这个原因,直到有一天无意间看到了一句话,让我恍然大悟:
帝王的好坏从不以私德而论!
是的,就是这句话,一切都说的通了,仔细一思考,确实就是这么回事,很在理。
皇帝是什么?那是天下之主,是天下人的皇帝,并不是某个人或者他自己一个人的皇帝。
这个皇帝当的是好是坏,不在于他有没有才华,也不在乎他私下多么的放浪不堪,只要他能做到勤政爱民,百姓丰衣足食,国泰民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岁岁有余粮,家家户户齐安乐,河清海晏,一片盛世景象,天下大治。
那么,这个皇帝,就已经把自己的职责,做到了无可挑剔的完美,成为了功劳齐天的盛世明君,千古一帝。
即使皇帝私下行为多么不耻,哪怕当街裸奔,也没人说他。只要不影响对国家的治理,不但没人指责他,甚至好多人还会夸他幽默风趣,或者夸他用心良苦,以身作则,各种不好的行为反而会成为锦上添花的存在。
可是反过来呢?如果这个皇帝在位时期,不但没做出什么对国家发展有利的贡献,也没有为百姓带来好的生活,那么这个皇帝就会不得人心,他的一些不好的行为就会被刻意放大。
哪怕这个皇帝的初心是好的,但是只要他危害到了百姓的利益,那么这些不好的个人行为就是攻击他的利剑,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杨广是个文武双全的帝王
杨广这个人你说他是没有才华的暴君吗?还是没有作为的昏君呢?其实都不是。他的做法初心没错,但是太过急躁,导致所有的事情功败垂成,成了他遗臭万年的把柄。
在隋朝的一统大业中,杨广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他亲自领军渡江,消灭南陈政权,一统天下,功劳不可谓不大。
当初如果不是因为儒家思想教育下,传承千年的嫡长继承制的影响,懦弱无能的杨勇,有什么本事越过文武双全的杨广成为储君?
但是无能的人终归是不被人认可的,杨广的威望与日俱增,深得众人拥护,就连杨勇和杨广的母亲独孤皇后,也是放弃了杨勇,三番两次的劝谏杨坚改立杨广为储君。这也是直接导致杨勇被废的关键因素,独孤皇后的话对杨坚来说举足轻重。
所以,杨广顺理成章的当了储君,在杨坚去世后,成为隋朝二代皇帝。虽然年少,却志向远大,渴望成就一番大业,因此,杨广把自己的年号定为“大业”来表明志向。
举孝廉是世家的根基大权,杨广的行为触犯了世家逆鳞
本来作为一代帝王,能有这种志向,那无疑都是带领国家走向昌盛的雄主,这是好事。可是杨广太过急躁,最终不仅没能让大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反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杨广为什么会被灭国?很多了解历史的人都能给出一个答案,说是杨广因为无能,导致三征高句丽失败,导致亡国。
确实是这样,但是征高句丽失败和隋朝的灭亡,这都只能算是导致的结果,根本原因还是科举制的推出。
科举制是隋朝灭亡的根源所在,也是杨广才华所在。
在隋朝以前,每个朝代的人才选拔,都是通过世家大族举孝廉的模式。时间一久,整个朝堂官员,甚至地方官吏都是世家大族的门生弟子。
然后彼此之间相互勾结,渗透各行各业,把持军政大权,皇帝就会被彻底架空。而这些世家富可敌国,私兵无数,可以和国家正面抗衡。哪怕朝代亡了,世家大族仍然屹立不倒,所以有句话叫做“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
到了隋朝开国时期,世家大族的影响力已经达到了巅峰。因为杨坚建国时期,和这些大族就达成了合作,商量好了胜利的蛋糕如何瓜分:
世家出钱募兵,杨坚带头,事成之后,杨坚当皇帝,世家子嗣入朝为官,进军营掌兵权,允许世家拥有大规模的武装府兵和领地,战时为朝廷提供兵力粮草,在领地内有人事任免权,皇帝不能干涉,各行各业的经济,世家大族要占一定的比例,甚至垄断一些行业,如盐、铁这些重要物资。
这些世家掌朝政,掌私军兵权,有领地,有资产,有盐铁,总体实力不弱于国家,已经不是当初简单的一个、只有一些经济实力和朝中人脉的世家了,他们俨然是一个可以和国家正面抗衡的国中之国,所以,他们有一个新的称呼:门阀。
杨广没搞明白,隋朝对天下的掌控力并没有那么强
隋朝的门阀势力堪称恐怖,虽然一个门阀的实力相比于国家来说偏弱,但肯定是在同一个档次上,就算没有十足的把握灭掉王朝,但是一个门阀轻而易举就能让隋朝大乱不休。
最强的门阀有关中独孤阀、中原宇文阀、岭南宋阀、陇西李阀。
这其中岭南宋阀最为特殊,世代居于岭南,实力雄厚,兵强马壮,再加上地势奇特,中原王朝无可奈何。
当初隋朝发动一统之战,消灭了盘踞在南方的最后一个陈政权,眼看天下即将统一,可是面对岭南宋阀却是久攻不克,最终只能改为招降。
宋阀的人只想守着岭南一亩三分地过日子,没有争夺天下的心思,所以不想与隋朝为敌,便同意了招降,向隋朝称臣。可是条件却是:
岭南宋阀不入朝参拜,不缴纳税赋,岭南仍然由宋阀自己的人驻守,朝廷不得染指。
这个条件不可谓不苛刻,说白了,岭南宋阀只是名义上向隋朝称臣,保证平时不惹事儿。除此之外,实际上和隋朝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但是隋朝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同意。
这就是岭南宋阀,这就是门阀!
其他门阀,虽然没有宋阀这么有恃无恐超然物外,但是也差不多。因为他们同样有兵有权,有粮又地。家族势力遍布各地,朝廷时刻礼让三分,地方官员对于门阀更是敬如祖宗,拜在对方门下。
哪怕门阀弟子杀人放火,他们也会给收拾的干干净净。最终得利的是门阀,亏损民心的是朝廷。
就这种格局下,隋朝的江山能掌握在皇帝手里,那是门阀给面子。可实际上,这江山又何尝不是在门阀手里呢?皇帝只是他们的一个代言人而已,以他们的实力,轻而易举就能换掉。作为隋朝皇帝,又不甘人下的杨广,怎么会坐以待毙呢?
杨广清楚,世家门阀之所以如此强大,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们掌控了给朝廷输送选拔人才的渠道,以至于官员全都是门阀的人,他们才能各种便利,随意妄为,势力越加壮大,朝廷更加危险。
所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得断了他们的这个便利渠道,让寒门子弟出头,成为皇帝的心腹,与门阀对抗,才能逐渐拔除门阀的影响力。
杨广才华横溢,推出了科举制,打破了千年来历代王朝无法解决世家问题的记录,只不过时机没选对
在这样的背景下,科举制出现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这一招不可谓不高明,杨广的这个办法,解决了千年来,历代王朝皇帝头疼的问题。
历史历代哪个没受到世家的荼毒祸害?
强如奠定秦朝一统基石的商鞅,也没能逃过老秦世族的迫害,最终落得车裂的下场;
巍巍大汉,从始至终外戚干政就没有断过,两汉都是因此而亡;
三国时期魏蜀吴,哪个离得开世家的支持?没有这些世家,他们寸步难行;
晋朝更是夸张,世家与皇族并列:王与马共天下;
到了隋朝,已经是门阀,凌驾皇权之上,皇帝成了代理人。
世家何其可怕?
杨广知道,一旦科举制推行成功,会有大量心向朝廷的人才涌进来,到时候人才济济,各行各业齐发展,大隋的国力会得到怎样的一个提高,那是不敢想象的。而且朝廷会得到所有贫苦百姓的支持,获得民心。这一政策,给了太多底层老百姓出人头地的机会。
可是杨广失算了一点,他只想到这么做的好处,却没想到这种做法属于釜底抽薪,一刀割在了世家大族的大动脉上,断了世家门阀的未来,这些人当然会和他拼命的。
或许杨广想到了,但是却没有应对的办法,只是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毕竟他的这个策略是人心所向,一旦世家门阀动手,就是站在了老百姓的对立面,他们不敢的。
杨广的科举制推行,让世家容不下他,准备换人了,讨伐高句丽失败就是开端
可是杨广低估了人心险恶,低估了世家门阀的阴险,他们软刀子割肉的手段太多了,不是杨广能防的住的。既然杨广要断他们的根基,那就换一个皇帝,他们世家门阀依旧逍遥。
既然不能明着对付杨广,那就想个不见光的办法。很快,这个机会就来了:
科举制推行没多久,参考的学子就因为有心之人的故意阻挠,根本无法参加考试而中止。
而且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天灾不断,国内多处地方出现混乱;
恰逢此时,高句丽不断骚扰大隋边境掠夺子民的消息传来;
杨广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树立威望,为自己以后清理世家做准备,所以他准备御驾亲征消灭高句丽;
南方是有名的鱼米之乡,粮食充足,为了在作战期间,军粮能及时有效送达,发动民力开凿了大运河。
但是这一过程,少不了世家的添乱。
各种克扣压榨百姓,导致民工死伤无数,惹得天怒人怨,而这正是世家大族想看到的。
因为他们已经抛弃了隋朝,就要推翻他,找一个新的代理人。
但此时的杨广考虑不了这么多。
他征召百万大军,民夫两百万出征辽东,可是却大败而归;
百万大军全军覆没,百万男儿头颅被做成京观立于辽东城门之外,凄惨至极,沿途无数民夫死于非命。
经此一战,隋室地位一落千丈,百姓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正中世家门阀下怀。
辽东城虽然城高墙厚易守难攻,但是百万大军如果全力攻城,整座城池就是用人命去填也能填平了,而不是被高句丽十万大军打得全军覆没。
归根结底,还是杨广手底下人不出力。
除了自己的御营之外,其他军队都是临时征调而来,领军之人就是世家子弟。
或者说大部分军队本来就是各大世家府兵,毕竟隋朝军制本来就府兵制为主。
就这种各怀异心的军队,能打赢才怪了。
但是杨广并不死心。
后面十来年之内,又连续发动了两次高句丽之战,结果都是不出预料的死伤惨重大败而归。
隋朝彻底失去了民心。
杨广失尽人心被杀,隋朝灭亡,李唐建立
三次大战的爆发,运河的修缮已经彻底耗尽了中原的民力,隋室也丧尽了民心,各地反王纷纷揭竿而起,百姓积极响应,一时间大隋王朝四分五裂。
杨广面对满目疮痍的江山,再也没有了当初的雄心壮志来力挽狂澜,只能避祸江东,以图将来。
到达江都后,杨广本以为自己能有一个缓冲时间做个准备,没想到却被自己手下亲信宇文述吊死,自己篡位登基称帝,改国号“浒”。
与此同时,李渊通过联姻,获得荥阳郑氏支持进入关中称唐王,拥立杨广之孙杨侑为帝,后来禅位登基建立大唐。
隋朝正式灭亡。
那些门阀世家也开始积极寻找自己中意的反王势力去支持,正好能赶上踏上新朝的权力游戏。
可是现实是残酷的,多路反王势力被李世民领兵势如破竹的扫平。
为了正统大义,杨广被彻底黑化,成为暴君
唐朝皇帝为了法礼正统,获得民心支持,自然要不遗余力的抹黑前朝,杨广这个背锅侠首当其冲,说他弑父杀兄夺位,辱母霸嫂,穷奢极欲,为下扬州看琼花,开大运河建造龙舟……
总之是能想到的不好的事情都想到了,但是史书上却没有记载,因为在唐初以前,史官们是出了名的头铁,只负责记载事实,根本不给皇帝面子,甚至他们还巴不得皇帝因此杀了他们,然后青史留名呢。
汉朝的司马迁受了宫刑仍然不妥协,反而写出了被称为史家绝唱的《史记》流传后世就是例子。
而且皇帝为了威望,基本上都有“皇帝一生不阅本朝史,不改史”的传统。
所以,这些乱编的抹黑杨广的事情自然上不了史书,只能通过民间口口相传,三人成虎,以讹传讹,时间一久就信以为真。
杨广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了国家强大,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他没有成功,反而压榨的老百姓不堪重负,只能造反,那么老百姓对他就更加厌恶了,对这些谣言也就信以为真。隋唐小说进一步黑化宣扬,杨广就成了不折不扣的暴君,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那些其他反王曾经的世家大族支持者们,不管是世家还是门阀,选错了路,也只能跟着倒霉,消失在历史中。
自此,新的世家大族势力雏形出现了。
有的是老牌世家大族门阀,有的是曾经稍弱门阀,却因为有功得以提升实力,最为显眼地位最高的就是“五姓七望”。
唐朝的凌烟阁功臣婚娶,都高攀不起这些家族子女,若能联姻,他们感恩戴德,大肆摆宴庆祝;
若被羞辱,则是忍气吞声。可见唐朝的五姓七望张狂到了什么地步。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关键是唐朝开国后过了没几年,就发生了一件大事——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成功走了杨广的路,又以他为模板进行了改动,成功翻身为千古一帝
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兵变,杀害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软禁了李渊,成功成为大唐储君。又过了没俩月,李渊禅位,李世民登基为帝,然后他趁热打铁,霸占了自己的弟媳,也就是李元吉的王妃杨氏,杀光了李建成的五个儿子,为的就是斩草除根。
怎么样?看到这一幕是不是很熟悉?
没错,和杨广的行为几乎一致。
杨广是年少有为,灭南陈一统大隋,弑父杀兄,次子身份成为太子登基,占母夺嫂,最终因为征伐高句丽失败引发民怨亡国。
而李世民也是年少为将,南征北战扫灭群雄,一统大唐,次子身份成为太子登基,囚父杀兄弑弟占弟媳,灭侄除根。
重要的一点是,杨广的行为没有史书支持,他有没有做过这些事儿还俩说,可是李世民的行为却是真切的刻在他们本朝的史书上的。
尽管李世民当了第一个成功逼着史官篡改史书的帝王,打破了记录,却也没能把这件事悄无声息的抹掉,反而多出了野史这个东西,可见李世民的行为是多么的骇人听闻。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后来也讨伐了一次高句丽,但是也没有成功,遗憾而终,把烂摊子留给了李治。
这么看下来,李世民的行为比起杨广,在道德上的低下,有过之而无不及,在那个孝道大于天的时代,李世民的这种行为造成的老百姓的激烈反抗情绪,让唐朝好长时间根基不稳。
李世民用功绩翻身,遮掩了道德上的污点
但是李世民很聪明,他懂得吸取杨广的教训,知道自己德行有亏,所以他能用功绩来洗刷。
杨广发展科举制的路上那些荆棘被杨广自己用国灭的代价扫平了,李世民摘了桃子,得以成功推行科举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国力昌盛,一生灭国二十七,唐朝的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也成就了李世民天可汗,千古一帝的大名。
到此时,再也没有人把李世民曾经的恶行挂在嘴上声讨,反而出现太多人为他歌功颂德,认为他这样一个有成就的皇帝,之所以当初那么做,全都是不得已而为之。
李世民和杨广同根同源,血脉相近,事迹相近,道德相近,但是身后名却是天差地别。就在于他们作为皇帝,行政成就上的差别。
这就是我所说的:一个皇帝的好坏从不以私德而论。
隋朝和秦朝很像,秦始皇的统一大业为世道不容,却成就了大汉传达两千年的“汉”之大名;杨广的科举制推行触犯了世家的利益被吞噬,却为大唐成功推行科举制成就盛世扫平了荆棘
杨广的一生,可以说是极其精彩的,也算是一个宏图伟略的帝王。
可惜就是做事情太过着急,步子迈的太大了,没有考虑周全,以至于一步错步步错,跌入深渊。
如果当时,杨广在对付世家门阀的时候,能够从细枝末节,慢慢不留痕迹的消除他们的势力影响,剪除党羽,同时默默的壮大自己,那结果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
后世对杨广的印象多是暴君昏君,但是那大多数都是来自唐书编纂抹黑和后世影视作品的渲染效果。
一个帝王的好坏,不能看别人说了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
抹黑前朝,这是每一个封建王朝都必须要做的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收揽民心确立正统地位。
但是,却没有哪个朝代会愿意给前朝末代帝王强加功绩的,那不是打自己的脸嘛!
所以,每个封建王朝的史书对前朝末代帝王的评价可信度不高,只供参考,但是,对于前朝末代帝王的功绩记载还是可信的。
尽管有人说,杨广修运河是为了下扬州看杨花,也不知道什么杨花那么精贵,需要皇帝不怕遗臭万年的专门为其修建运河去观看。
也有人说杨广三征高句丽好大喜功,劳民伤财。
可问题是李世民也曾征讨高句丽没有成功,最后遗憾而终,为什么没人说?
原因就是隋朝失败了,因此而亡;唐朝却胜了,疆域也在李治手里达到巅峰。评价自然就不同了。
而杨广的失败,是因为科举制的施行遭到了反对迫害造成的,杨广当了出头鸟,自然吃亏。
但他却为李唐科举制度的顺利实施趟平了道路,拔除了荆棘,以大隋的灭亡,换取了众多反对科举制度的世家门阀同归于尽,消除了李世民推行科举的阻力。
李世民顺利的用科举制召集了无数贤才,国力昌盛,符合杨广当初的预期。
可惜的是,枪打出头鸟,杨广趟平了科举制路上埋的雷,正如秦始皇嬴政第一次一统天下的制度遭人反对一样,压力空前,都是以灭国为代价。
在这一点上,唐朝和汉朝何其相似?
刘邦当初反秦的理由就是秦朝苛政,灭六国逆天而行不得人心,废除分封立郡县,这些都是反秦的理由。
可是汉朝建立后,却对秦朝的制度一字不落的照搬照抄。
结果开创了大汉四百余年江山,汉之一字千年流传,可见所谓的秦朝苛政是多么的高明啊。
只不过和杨广一样,枪打出头鸟,首次天下一统开创郡县制的新制度,必然是被天下人排斥不理解的,所以凡事第一个做的都是最难的。
但是,既然敢为天下先,就要有能力抗住他人对未知事物的抵触风暴,抗过去了,前途光明;抗不过去,打回原形。
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要有被夹手的觉悟。
事实证明了他们的高瞻远瞩,刘邦和李世民摘了果子。
都是沿用前人付出一切创造出来的制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进一步,一个创建了四百年的铁血强汉,一个创造了前无古人的盛世大唐。
他们对于古代华夏的强大和发展,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所以说,一个帝王的好坏,不在于别人怎么评价他,而要看他做了什么,是否符合作为帝王的风范。
要用眼看,用心去感受,历史是一面镜子,会呈现出千奇百怪的人生让你有所领悟,有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