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7年,宋太宗赵光义驾崩。新皇帝宋真宗在朝堂上召见群臣,按惯例,群臣应跪拜大呼万岁。但宰相吕端一动不动,朝堂上鸦雀无声。这时,端坐帘后的李太后质问道:”为何不拜见皇上!“
身为宰相的吕端见太后质问,也不害怕,反倒是拖着年迈的身躯,缓缓走向李太后与宋真宗。群臣看得目瞪口呆,纷纷猜测老宰相玩的是哪一出?
由于吕端为人端正,深受赵匡胤、赵匡义两代帝王的尊重和重用,而且就在这之前,李太后还被吕端整治了一顿,所以她看着吕端缓缓走向自己,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直打鼓,不知吕端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直等吕端走到宋真宗和李太后的跟前,请求侍臣卷起帘子,他要近眼瞧瞧自己要跪拜的这位皇帝是不是真赵恒。(智囊记载: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平立殿下不拜,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
等侍臣卷起帘子,吕端仔细审视过后,让群臣也看清皇帝的真容后,这才退下殿阶。这时,群臣才恍然大悟,纷纷赞叹老宰相吕端果然心思缜密,”大事不糊涂“啊。等吕端群臣确认坐在龙椅上的是赵恒之后,这才一起跪拜,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冯梦龙在智囊中,曾高赞吕端的智慧,其实从赵恒登基这件事上,就可以充分表露出吕端真是如赵匡义所说:”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是位大智若愚,该糊涂时就糊涂,该清醒时就清醒的智者。
那么,吕端为何要卷起帘子,看到赵恒的真容后才跪拜呢。其实,这正是吕端的高明之处。
早在976年的一个夜晚,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召弟弟赵光义饮酒。不料,兄弟俩喝了一晚上的酒后,第二天清晨醒来,发现赵匡胤死在了万岁殿。
赵匡胤是有儿子的,但赵匡胤死后,他的弟弟赵光义坐上了皇位,这事不用多说,明白人都能想清楚。
赵光义有九个儿子,他做了皇帝后,本来是立长子赵元佐为太子。赵元佐机警聪慧,也深得赵光义的喜爱,但后来因为皇叔秦王廷美遭贬,赵元佐受了刺激,导致精神失常。后来还纵火焚烧了东宫,赵光义一气之下,把赵元佐废为庶人,幽居南宫。
公元995年,赵光义感觉自己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就把参知政事寇准自青州召还京师,君臣二人商定,立赵光义的三子赵恒为太子。
但是,李皇后和太监王继恩不喜欢赵恒。王继恩曾因拥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颇有功劳,得到重用,在宋太宗一朝很有权势,但他和赵恒不对付,两人谁也看不惯谁。所以,王继恩担心一旦赵恒做了皇帝,自己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而李皇后又不是赵恒的生母,也担心赵恒做了皇帝后,对自己不利,所以就和王继恩搅合在一起,企图改立太子。只是,宋太宗赵光义不准。
997年阴历二月,宋太宗病重。王继恩为了阻止赵恒即位,就暗中串联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等人,并与李皇后一起谋立太宗长子赵元佐,企图发动政变。因为赵元佐精神失常,容易掌控,如果赵元佐做了皇帝,李皇后升级为太后,就可以垂帘听政,掌握朝政,主宰自己的命运,而王继恩也不用担心赵恒整治自己。
王继恩与李皇后等人计划落定,就等宋太宗驾崩后篡改诏书。然而,他们的阴谋却被”糊涂“的吕端看破了。
997年阴历三月二十九日(阳历5月8日),吕端入宫问疾,看望宋太宗。其实这时候的赵光义只剩最后一口气了,但吕端见宋太宗跟前只有王继恩和李皇后侍候,这样的关键时刻却看不见太子赵恒。
吕端瞬间明白,这是王继恩和李皇后要发动政变了。于是,吕端找了个借口离开皇宫,返回宰相府。吕端刚离开皇宫,就在笏上写“大渐”二字,让亲信火速交给太子赵恒,让他赶快入宫。
果然,吕端刚到宰相府,李皇后就让王继恩跑来禀报皇帝驾崩的消息。然而,李皇后与王继恩,正好中了吕端的计策。因为吕端等的就是这一刻,他趁王继恩来传话,不容分说,就把他锁在了宰相府,并派人严加看守。
然后,吕端来到皇宫,和李皇后据理力争,坚持要拥立赵恒为帝。李皇后失去了王继恩,和外界失去了联系,只好妥协。赵恒登基为帝,李皇后升级为李太后,赵恒登基当天,李太后和赵恒端坐帘后,等待群臣朝拜时,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吕端隔着帘子看不清赵恒的真容,他心思缜密,怕李太后再来个偷梁换柱,等群臣一旦跪拜完毕,生米做成熟饭也就晚了。所以,他才走向殿阶,令侍从掀开帘子,看清龙座上的是赵恒之后,这才放心跪拜。
正如赵光义所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吕端平时看起来是笨笨的,其实并不笨,因为这正是他的修养,他大智若愚的处世哲学,他屹立三朝不倒的智慧。
自古以来,做领导的都是权谋高手,大智若愚的智者。所以,我们无论身在官场、职场、生意场,都要多读些增长智慧的书籍,像吕端一样用智慧帮人、帮己,用智慧谋身、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