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杜如晦:唐初一代名相,到底有什么过人智慧,让李世民铭记一辈子

杜如晦:唐初一代名相,到底有什么过人智慧,让李世民铭记一辈子

李世民当秦王时,府中的得力谋臣都被太子李建成使坏调离秦王府,他郁郁寡欢。房玄龄给李世民提议:“离开秦王府的人,走了就走了。唯独杜如晦聪慧过人,洞察事理,是王佐之才。当然,大王如只愿为镇一方,那就用不上他,要是以后要经略天下,那就非杜如晦不可了。”李世民幡然醒悟,自己差点让杜如晦这样的人才流失,于是当即向李渊上奏,请求把杜如晦留在秦王府。杜如晦自幼聪慧有悟性,醉心于文学和历史。隋朝大业时,杜如晦被征为预备官员,吏部侍郎对他非常器重,想要先让杜如晦在官场历练一番,从小官做起,就把杜如晦安排到滏阳做县尉。不料,没多久杜如晦就辞官了。

617年,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后,挥军杀入长安。在长安平定之后,杜如晦就被李世民召到秦王府任曹参军,在人才济济的秦王府,杜如晦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罢了。直到太子李建成见秦王府人才济济,李世民身边的谋臣越来越多,担心危及到自己的地位,就上奏李渊,把秦王府的官员调动外地任职,李渊应允了。李世民见秦王府的谋臣幕僚越来越多被调到外地,又苦恼又担忧。效命李世民的房玄龄见状,就给李世民提议,让他对已离开秦王府的人无需多加关注,而是应把目光放在更有才干的人身上,比如杜如晦就是个名副其实有才干的人。房玄龄给李世民推荐杜如晦,还特意提及了杜如晦的一大优点,要是李世民有心想经略天下,才能用得到杜如晦,如果李世民只是想小打小闹,那么用杜如晦就是大材小用。李世民听了房玄龄的建议后把杜如晦找来,两人交谈一番后,李世民当即对杜如晦视为亲信,提升为陕州总管府长史。杜如晦的才干终于在秦王府得到了展现的机会。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同年七月,陇西薛举进犯泾州,李渊命李世民率军前去征讨,李世民不敌,吃了败仗。不料薛举突发急病,李世民敏锐地捕捉到战机,当即再次发兵攻打其子薛仁杲,杜如晦当时就跟随李世民前往征讨,随军参赞军事。不久薛仁杲兵败投降。619年,杜如晦又跟随李世民前去征讨攻据太原的刘武周和宋金刚,把刘武周击退。隔年,李世民率军攻打王世充,王世充和窦建德结合,杜如晦建议李世民先打窦建德,再破王世充,大获全胜。

杜如晦随军期间,一直为李世民运筹帷幄,判断军势,所提意见李世民大部分都予以采纳,多次征讨都大获全胜,凯旋而归。李世民讨伐各地叛乱,树立的声望越来越高,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不满,联合李渊身边的宠妃,联合图谋陷害李世民。621年,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建立文学馆,提拔杜如晦为从事中郎,为十八学士之首。李世民常常和杜如晦彻夜交谈。这一切都被太子李建成看在眼里,他联合齐王李元吉,想方设法地要把李世民身边的房玄龄和杜如晦给赶出京城。功夫不负有心人,太子李建成终于愿望达成,在他的坚持不懈下,李渊下令将房玄龄和杜如晦逐出京城。两人一旦私自回京,那就是死罪。本以为房玄龄和杜如晦再也不会踏入京城半步,奈何京城形势瞬息万变。太子准备拉拢尉迟敬德,可惜尉迟敬德一心效忠李世民,结果被陷害关进大牢。好在李世民从中周旋,尉迟敬德得以化险为夷。尉迟敬德得到内幕,太子李建成准备对李世民动手,就把消息告诉了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第一时间找到李世民,让他先发制人,李世民碍于兄弟情分,犹豫不决。尉迟敬德表态,要是李世民迟疑不定,自己和长孙无忌就要逃离此地。侯君集和尉迟敬德见李世民迟迟拿不定主意,日夜苦劝。李世民终于松口,让尉迟敬德找到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乔装回到京城,几番密谋之后,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发动玄武门之变,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诛杀。

玄武门之变成功后,李世民对功臣大加封赏,拜杜如晦为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赐实封食邑一千三百户。630年,在职期间兢兢业业的杜如晦染病,向李世民请求辞官。李世民应允了,但是仍旧按照杜如晦原来的薪资照月发放,还经常派名医前去救治杜如晦。奈何杜如晦病情加重,很快就撒手而去。杜如晦的辞世,李世民深感悲痛,大哭不止,三天都不能处理朝政,转封杜如晦为莱国公。在李世民的心里,杜如晦是一个对他影响深远的人,在也一直把杜如晦铭记于心。

历史上夺嫡的皇子数不胜数,但成功的案例并不多,李世民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他能识人、用人,又有杜如晦、房玄龄这样的大智囊相助,所以他的成功是内因和外因的共同结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房玄龄,李渊,什么,名相,智慧,李世民,唐初,一代,杜如,李建成,消息资讯,房玄龄,秦王府,李世民,尉迟敬德,杜如晦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房玄龄,李渊,什么,名相,智慧,李世民,唐初,一代,杜如,李建成,消息资讯,房玄龄,秦王府,李世民,尉迟敬德,杜如晦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房玄龄,李渊,什么,名相,智慧,李世民,唐初,一代,杜如,李建成,消息资讯,房玄龄,秦王府,李世民,尉迟敬德,杜如晦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