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12岁那年,继母常常虐待他。他的父亲远在京城做官,不知道儿子受虐的事。王阳明自小聪明,不愿受虐,便想出一招妙计。王阳明,就是王守仁,是心学集大成者,还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虽是文官,却因军功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他创建的“阳明心学”更是风靡海内外,一直流传至今。王阳明富有大智慧,其实他从小就已经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王阳明,本名王云,因到了5岁仍不会说话,正好那年,有一高僧路过他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爷爷王伦悟透高僧的指点后,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孙子改名“守仁”。改名后,王守仁不仅能说话,还把之前爷爷诵读过的文章都背了出来,街坊邻居纷纷称赞他为神童。后因王守仁在阳明洞悟道,创建阳明学说,所以世人习惯称呼他为“王阳明、阳明先生”。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在他9岁那年中了进士,入京城为官,留下小王阳明和爷爷、奶奶、母亲在余姚老家居住。不料,王阳明12岁那年,生母突然病逝。幼年失恃,对他来说本就是一个大挫折,然而继母又为母不慈,见王华不在家,时常虐待小王阳明。王阳明自小聪明,尤其在龙场悟道后,被朝廷重新启用,出山后的他,在战场上犹如神助,不仅百战百胜,而且往往不动刀兵,就能屈人之兵,可见他是有大智慧,深谙各种权术的人物。而这一点,其实早在王阳明儿时,就已经有了体现。王阳明幼年丧母,继母仗着王华不在余姚,无人干涉,便常常虐待王阳明。聪明的王阳明不肯一直受虐,便根据继母的性格、喜好特点,定下一计,分成两步完成。《智囊全集》记载:“王守仁王阳明年十二,继母待之不慈。父官京师,公度不能免。以母信佛,乃夜潜起,列五托子于室门。母晨兴,见而心悸。他日复如之,母愈骇,然犹不悛也。”“五托子”就是古代一种类似托盘的器物。王阳明迫不得已,先是利用继母笃信佛教的特点,在半夜悄悄起床,把五托子放在佛堂门外,第二天继母起床拜佛,见门口竟放个五托子,很是纳闷。随后的一连多日,王阳明都如此照做,趁半夜无人时把五托子放在佛堂门外。日子一长,继母心中发毛,心神不宁。但继母并没有把此事和虐待王阳明联系起来,所以对王阳明的态度依然如故,照旧虐待他。
王阳明见继母起疑,但仍然虐待自己,又来一计。《智囊全集》记载:公乃于郊外访射鸟者,得一异形鸟,生置母衾内,母整衾,见怪鸟飞去。大惧,召巫媪问之。王阳明就跑到郊外,找到一位专门捕鸟的猎户,买下一只平时几乎没有见到过的怪鸟,偷偷放到继母的被窝里。等继母整理床铺时,这只怪鸟突然从被窝里飞出,把继母吓了一跳。从此,继母就疑神疑鬼,以为有鬼祟作怪,便请来巫婆占卜。岂不知,这时的王阳明早就根据继母的爱好、行为特点,料定她必会请来巫婆占卜。《智囊》记载:公怀金赂媪,诈言:“王状元前室责母虐其遗婴,今诉于天,遣阴兵收汝魂魄,衾中之鸟是也。”
所以,王阳明事先买通了巫婆。巫婆收了王阳明的钱财,来到继母的房间,在那里装神弄鬼,求天问地的喃喃私语,祷告一番。巫婆好似上天显灵,突然半僵着身体,装模作样地对继母说:“王状元(王华)前妻(王阳明的生母)知道自己的儿子被人虐待,很是生气,便告到天帝哪里。天帝大怒,派阴兵下凡,抓捕你的魂魄,被窝中的怪鸟,就是阴兵的化身。”继母一听,吓得脸色骤变,浑身冒冷汗,赶紧下跪,向上天不停地磕头谢罪。王阳明见状也赶紧演戏,向上天磕头,哭着请求上天原谅继母。
站在一旁的巫婆,故意做出一副恨恨的表情,唉声叹气地离去。从此之后,继母秉性大改,对王阳明犹如亲生儿子一样疼爱。王阳明从小就具有非常人的权谋,他的谋身方法,既不伤害继母,又能劝人买善,其实这也是阳明心学的一部分。悟道后的王阳明,之所以能创建阳明心学,能百战百胜,就是因为他窥破了人性。
历史即人心,我们不管做什么事业,追根究底还是要和人打交道。所以不管做人,还是做事业,归根结底还是研究人心、人性。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去做,之所以有截然相反的效果,就是因为每个人对人性的认识层次不同,格局不同,智慧不同,所以才有成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