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面对古代历史领域的问题时,应该用这样的态度来处理,据说这是“讲证据,从理论上考虑,用常识来判断”,我觉得这样的态度可以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遥远的过去,本节主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换言之,我想讨论文化的“根”,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也就是西历220年到589年的魏晋南北朝吗?一些学者对“北方民族融合和南方经济发展”进行了清洁清洁的总结,这样的总结简单明了,一般都能接受,当然,这并不是说北方没有经济发展,其实北方已经发展了,南方并不是没有民族一体化,南方有民族融合是理所当然的,比如山越、蛮、僚这些族群,都经历了一个汉化的过程。
这个时期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芜湖”(匈奴、鲜卑、羯、氐、羌)进入中原,建立政权,之后,五个民族逐渐与汉族融合,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当时很多外来事物都有“胡”这个词,这意味着外部和胡人的东西,例如,胡饼、胡饭、胡羹、胡椒、胡麻、胡瓜等,还有胡人的风俗、语言、歌曲、音乐等,这些习惯逐渐成为中原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在历史中看到胡这个字,就可以判断出不是中原地区的本来存在。
当然,文化融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现在,不同文化的融合是主流,但是同时,不同的文化也相互竞争,后者有时是悲惨的,文化融合的最好例子是北魏孝文皇帝移居洛阳,实践中国文化,他甚至禁止咸北贵族鲜卑话,禁止穿民族服装,并且改汉姓,这样的制度自不必说,也反映了中国兄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融合,这也是我们所喜闻乐见的,但是,当时有大规模的不同文化的比赛,例如,“六镇之乱”是反汉化,反对自己和其他兄弟民族汉化,”原是北魏御软护都平城的六大军事重镇,北魏末年发生了暴动,历史上被称为“六镇之乱”,是魏晋南北朝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非常强烈的反中现象,但是,文化交流一直在进行深化,其他民族和文化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元代著名的重要史学家胡三省最大的贡献是为《资治通鉴》做了批注,他写《资治通论》的时候,有一种非常易懂、非常有见识,胡三省学识渊博,符合魏晋南北民族交流和文化交流的史实,他说从隋朝开始,魏晋知道南北朝和隋朝是直接相连的,魏晋南北朝的末年是公元589年,不就是隋朝建立的时候吗?因此,实际上总结了隋时代以前的历史进程和隋时代以后的历史现象,到了那时,代北的子孙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地位越来越重要,这句话非常有意义,充分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潜能需要融合和交流的现象。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混乱的时期,这是共同认识,但是,对外交通并不是因为政治分裂而停止的,陆路和海路的运输仍然在发展,特别是加强了海上运输,三国时代,曹魏占领了中原,统一了北方的大部分,因此,曹魏政权高举陆路和海路促进对外交通,蜀汉和孙吴分别经营西南和东南,特别是东吴正在大力发展海上外交,正是东晋南朝的通航和对外交通沿袭了它,他们仍然重视与海外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混乱的时期,这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当时由于政治分裂,对外交通没有停顿,陆海运依然在发展,特别是加强了海上运输,这个很容易理解,三国时代,曹魏占领了中原,统一了华北的大部分,因此,曹魏政权大力推进陆海外运,蜀汉、孙武分别管理西南和东南,特别是东吴,他们大力发展海上外交,海运业取得了巨大发展,东晋南朝继承了东吴的航海和对外交流,他们仍然重视与海外的经济贸易关系。
魏晋南北朝的海上交通越来越发达,但陆域和西部地区仍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最重要途径,通过土地,通过西部,与中亚、西亚、甚至南亚各国进行交流,因此,在魏晋南北朝整体上,中外交流不是由于政局混乱而衰败的,而是相对稳定繁荣的,特别是北方的时代比较稳定,特别是北魏的鼎盛时期,和其他国家的交流非常密切,通过西北的陆路,也就是说陆路交通、文化交流是空前的,有“胡”自远方来,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碰撞更替,文化交融提上日程,对此,大家怎么看,请下方留言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