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的“人生贵适意”!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已经形成了大一统王朝思想背景之下,天下开始进入动荡割据时期。“五胡乱华”中少数民族开始入主中原,对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中原天朝至上思想的文人们,产生了剧烈的思想冲击。
同时,朝政的动荡不安、政治环境的畸变不稳,都使得这一时期的文人们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在这种生活环境下,文人们开始纷纷逃离朝政,在山水自然之中,寻得自身的寄生之所。而适意思想自庄子提出以来,就一直与山水自然紧密相连。
庄子所说的“忘适之适”其实就是人寄情于山水自然,忘却自我,和山水自然取得精神共鸣的一种适意状态。
因此,当魏晋南北朝的文人们开始寄情于自然的时候,适意思想自然也被继承、发展了开来。张季鹰因为思念吴中的美食,拒绝了齐王封赏官爵的请求,并发出“人生贵适意”的论断。
在这里,张季鹰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适意的具体内涵,但是通过对后文分析,张季鹰此处所提到的适意,是拒绝远离家乡,拒绝进入名利场。由此可以看出,在魏晋南北朝,文人们所追求的适意,就是不被名利、官场所束缚。
魏晋南北朝时期,很多文人已经不被名利所拘束,开始转而寻求自我的适意。“人生贵适意”思想,是和庄子的适意思想一脉相承的。庄子的“自适其适”中提到,人不应该被外物所拘束,从而忘却自我的本性。
张季鹰面对高官厚禄,选择追求吴中的美食,即是对自我本性的坚守,从而实现适。“人生贵适意”,说的是内心真正的喜好,已经超过了对高官厚禄等世俗的名利的追求,是对庄子适意思想的进一步阐释和实践。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开始传入。佛教思想中所主张的忘却俗世的物质需求,和庄子的“忘适之适”思想有共通之处。佛教的传入对魏晋南北朝文人们追求适意思想,提供了进一步的思想依据。
同时,《弘明集》中直接提到了“忘适”,即是忘却外物和自我,从而达到适意的境界。这种思想和庄子的“忘适之适”思想,亦有共同之处。在“人生贵适意”和佛教思想的影响下,魏晋南北朝的文人们纷纷投身于追求自我适意的生活之中,在实践中探索适意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