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万历朝鲜战争:三都沦陷,八道瓦解,大明出兵相援,局势马上逆转

万历朝鲜战争:三都沦陷,八道瓦解,大明出兵相援,局势马上逆转

万历朝鲜战争:三都沦陷,八道瓦解,大明出兵相援,局势马上逆转

公元1590年,丰臣秀吉一统日本,为了缓解内部利益的分配矛盾,旋即发起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

在此次战争之前,丰臣秀吉打的算盘不可谓不精彩:按照当时日本人的估算,朝鲜大约拥有1200万左右的石高,自己留一半,剩下的再分给手下的将领们,人人得利,岂不快哉?

石高是日本战国时期设立的法定标准收获量,约等于古代版的GDP,可以说丰臣秀吉还没有打赢,便已经在心里把朝鲜瓜分完了。

丰臣秀吉也的确有这个底气,日本刚刚经历过战国时期,兵力充沛。全国动员之下很快便集结起了高达30万的大军,在这支部队中,其中还有6万人装备“铁炮”,也就是早期的火绳枪,单从纸面实力上来看,此时的日本军队放眼整个世界都几乎没有几个对手。

正因如此,丰臣秀吉还曾经对自己的亲随夸下海口:朝鲜只是自己的第一步,未来还要以此为跳板,入侵明朝,征服印度。

最终在举国狂热中,1592年日本侵朝战争爆发了。

与此时如狼似虎的日军相比,朝鲜的军队就要落后很多,不单单是在武器技术上,更是在士气上的落后。

李氏朝鲜自从成立以来,一直奉中原王朝为宗主国,除了偶尔提防女真人入侵,几乎从未爆发过大型战争,再加上李氏朝鲜本身就政治腐败,凝聚力低下,自然不是日本人的对手。

日军的先头部队登陆的第二天,便轻松拿下釜山这座重镇。

釜山沦陷造成了两个直接影响,第一是极大地刺激了日本人的侵略野心,当所有日本人都意识到朝鲜军队的孱弱之后,日本人的前线指挥官不淡定了。

丰城秀吉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是,其麾下的大名并不一定完全效忠。所有人都想要能够获得更多的军功,更多的战利品,因此,一夜之间,日军几大军团先后出动,目标直抵朝鲜首都汉城,甚至连丰臣秀吉本人都无法节制。

其次,釜山沦陷也吓坏了朝鲜李氏王朝,时任的朝鲜国王李昖连忙调兵阻拦,但朝鲜军队的战斗力实在拉垮,接连几场战斗的全军覆没,使得剩余军队无心再战,匆忙溃逃,日军一路如入无人之境。

眼看着敌军即将抵达首都汉城,李昖本人也坐不住了,他扔下了首都卫队继续防守,而自己则带着妻子家眷以及一众大臣出城而逃,前往北边的开城避难。

还没有等到李昖进入开城,身后就已经传来消息:汉城沦陷。

在逃跑的过程当中,李昖也不忘写信向明朝求援,但是在当时,关于怎样向明朝开口,在朝臣之中引起了争议。

有一部分臣子认为事关紧急,必须立刻写国书向明朝求援,然而还有一部分臣子认为,直接写国书求人未免太过丢人,眼下朝鲜各部军队正在逐渐聚拢,未必就真的打不过日本人,因此他们建议只用常规的礼节向明朝汇报,请求支援。

思虑再三以后,李昖最终选择了后者,而还没等信件发出去,日军的先行部队已经抵达开城城外,随时准备攻城。

李昖无暇他顾,只得再次向北方的平壤逃窜,惶惶如丧家之犬,日军毕竟是轻装前进,李昖这样拖家带口的,当然是跑不过日军的。

还没等他来到平壤,日本人就又已经攻陷了开城,紧随其后。李昖顾不得进城,只得再度向着鸭绿江边的义州跑,再跑两步就该进入大明国境了。

与此同时,朝鲜王廷再也顾不上颜面,直接以正式国书向明朝请求救援。

收到来自朝鲜的两次求援申请以后,明朝方面是一头雾水,在当时的臣子中,甚至还掀起了一阵激烈的探讨:有人怀疑朝鲜军队压根就没有溃败,而是想要诱骗明军主力进入朝鲜,随后和日本人一起联合歼灭,最后侵略大明。

然而此时的李昖已经顾不上许多,他连派几百个使臣,一面继续上书,一面游说明朝大臣,在他的努力之下,最终明朝还是选择相信了朝鲜的话,同意支援。

第一波明军进入朝鲜境内的作战,并不容乐观。

由于朝鲜军队的接连溃败,短短几个月时间里,日本人已经攻陷了朝鲜的三都(汉城、平壤、开原)外加八道,整个朝鲜境内,除了部分水师在李舜臣的带领之下,还在勉强抵抗,几乎再无可用之兵。

而要命的是,哪怕情况已经到了近乎亡国的关头,朝鲜方面还在耍各种心眼。

先是希望能够接过明军指挥权,未果,随后明朝方面又向朝鲜提出要求,要其自筹军粮,明朝距离朝鲜路程遥远,如果从后方调粮损耗惊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明朝出兵,朝鲜出粮。

对此,朝鲜先是答应,称自己早已备好了数万石粮食,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朝鲜所说的这数万石粮食倒是有的,可惜不在别处,正在刚刚被日军攻陷的平壤。

明军欲进攻平壤,可朝鲜方面又在情报上加以瞒报,谎称城内只有千人,可实际上,当时都平壤城内日军少说也有万人之众,致使三千明军在平壤吃了一场败仗,折损殆尽。

或许是出于对朝鲜的不满,此战将领祖承训在汇报中愤然表示:明军在战斗中曾遭弓箭射杀,而根据朝鲜的情报,倭军只有铁炮与长剑,所以,祖承训合理怀疑,射箭的是朝鲜人。

祖承训的说法当然是没有什么依据的,毕竟朝鲜人再怎么不堪,也不至于和日本人一起向明军进攻。

但当祖承训的这一番奏折上去,着实把朝鲜人吓得够呛,连连认错,从某种程度上,也迫使得朝鲜也从这时开始不敢再瞒报军情。

对于朝鲜的举动,明廷也并未过于追究,最后便开始了第二波增援,而直到这时,明朝才算是真正参与到了朝鲜战争中。

此次作战中明廷一共派往朝鲜4万精锐,由李如松统领,并在次年的元月5日,开抵平壤城下,这一次,明军可谓是做了充分的准备,势在必得。

此时的平壤城内驻扎的是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团,合计18000人。虽然日军以火器见长,但是在明军面前,他们占不到丝毫的便宜。

此次作战中,李如松并没有接按照传统的云梯方式攻城,而是先命令火炮部队远程轰击,一番交火过后,直到城墙上的日军损伤惨重,这时,明军才开启攻城。

在这场战争中,明军摆出了典型的围三阙一,主力将进攻方向为南、西、北,在东面特地给日军留了一条出路。经过一个昼夜的作战以后,日军损伤惨重,再加上数座城门丢失,小西行长只得从东方突围,向汉城退兵。

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李如松早已命人在这条道路上悄悄设置了埋伏,装备了数百门各式火炮。根据朝鲜史实记录:“距城五里许,诸炮一时齐发,声如天动,俄而花光烛天,天兵之炮如天崩地裂,犯之无不焦烂”。

这里所谓的天兵,当然指的就是明军,可想而知明朝军队的战斗力在这一刻究竟有多么彪悍。

纵观整场战斗,明军损失的人数不过790人,而日军死亡人数却高达9000余人,堪称史诗一般的大捷。

从战略上来看,虽然名义上围绕的是平壤进行作战,但是这场战争直接打折了日本人的进攻势头,随后没用多久,李如松大军就先后收复平壤、开城,兵锋直抵朝鲜首都汉城。

李如松在攻陷平壤城以后,并没有如期解决粮食问题。平壤城的数万石粮食,一部分为日军所运走,另一部分则在战火中损失,此时,明军的粮食仍然紧张。

在经过第一番交手以后,李如松意识到,现如今最好的做法就是速战速决,尽最大速度消灭日军陆地上的主力。

随后,李如松派遣骑兵数百,对汉城进行侦查。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场原本只是小型骑兵部队的试探作战,最终却演变成了填鸭子式的添油作战。

明军侦察队刚刚抵达汉城外围时,便遇到了日军侦查部队,两方人马迅速爆发了战斗。

此时的李如松得到了消息,又结合在这次作战前,从朝鲜居民口中得到的“日军放弃汉城”消息,误以为这支日军小队是平壤城内全部的日军。

随后李如松便率领骑兵4000人准备支援,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两支小队交战旁的砺石岭上,此时已经有立花宗茂麾下数千日军所组成的埋伏。

两方一经交战便陷入混战之中,乱战里,立花宗茂本人还中箭身亡,最终其残部退到小丸山,战争告一段落。

经过这场战斗以后,双方都知道了,这绝对不是小规模试探。日军方面分三路增兵万人,而明军方面也派出了相应的增援,关于明军的人数有5千人和2万人两种说法。

但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两军足足在碧蹄馆一带交战了长达6个小时,直至黄昏才各自退军。

这场战斗双方都各自出现了惊人的损失,以明军小败而告终。

之后双方各有争夺,由于李如松的指挥有度,使得日军后继乏力,直到此时,日军占领朝鲜的野心,事实上已经失败。

到了公元1593年6月,由于朝鲜境内瘟疫流行,粮食缺乏,丰臣秀吉终于顶不住压力,选择向明朝求和。

原本这场战争到这里就算是结束了。但丰臣秀吉所开出的条件十分苛刻:不但要求明日和亲,还要割走朝鲜大半土地。

其部将小西行长意识到这一条件根本无从满足,因此和明朝商人沈惟敬勾结,伪造了一份投降表,终结了战争。

结果就是明朝这边以为日本人什么都不要,直接撤退,而丰臣秀吉以为朝鲜南方已经成为自己的地盘,双方皆一头雾水。

最终到了1597年初,眼见着几个条约都没有满足,丰臣秀吉恼羞成怒,再度发兵15万入侵朝鲜。

这一次,明军的反应就十分迅速了,很快便跟进4万大军,明军总体上战斗力是要强于日军的,因此在不久之后,便围歼了釜山的日军。

但由于朝鲜方面几乎没有任何配合可言,日军加藤清正居然兵不血刃的又拿下了全州,再度 威逼汉城。

此时朝鲜局势十分紧张,幸运的是明军将领麻贵早已洞悉了日军意图,先后再蔚山之战、稷山之战中以少胜多,大破日军。

遭受惨败后,明军乘胜追击,接连获胜,最终稳定了战线。

截至此时,日军在陆地上的军队已经接连失败,唯独能够操作的便只剩下了海军,此次战斗终于迎来了最后的阶段,那便是:露梁海战。

在这场战争中,日本水军在开战时,拥有3000艘左右战船,虽然数量庞大,但是性能较差。

而明军则有水师1.3万人,战船500余艘,且携带大量火炮。

除此之外,还有朝鲜水军兵力约4.8万多人,船舶500艘予以配合,这支部队由李舜臣带领,经验丰富,单从纸面实力上来看,明朝联军要远超于日本军队。

此次作战的焦点在于露梁海峡,如果日军顺利穿越此地,将在战略上取得极大的主动,因此明军派遣邓子龙率兵1000人,驾3艘巨舰待到日军行进至海峡中段,迂回到侧后封堵退路。

在这场战争中,邓子龙的作用是最为关键的,也是最为危险的,一旦开战,他的这支部队势必要承受整个日军舰队的全部火力。

但对此,邓子龙毫不在意,邓子龙这一年已经年逾七十,但依然意气弥厉,在战斗中,他奋勇杀敌,最终因船只起火而战死。

邓子龙的牺牲为联军争取了时间,随后,大批舰船蜂拥而至,围堵日军舰队,经过一番鏖战之后,倭船”大半延燃”,一战烧毁倭船200余艘。

万历朝鲜战争终于以此落上了句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明军,相援,明朝,局势,方面,平壤,日本,大明,沦陷,三都,明军,朝鲜,李如松,平壤,日军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明军,相援,明朝,局势,方面,平壤,日本,大明,沦陷,三都,明军,朝鲜,李如松,平壤,日军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明军,相援,明朝,局势,方面,平壤,日本,大明,沦陷,三都,明军,朝鲜,李如松,平壤,日军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