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刚去了一趟北京,回来后问小珏:为什么北京到处都是清朝王爷的陵墓,却没有发现有明朝王墓?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但涉及到两个封建王朝对于宗室的安置,还是值得聊一聊的。
我们知道,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发展,就是皇权不断加强的过程。皇帝之下,最显赫的爵位就是王。秦汉时,异姓诸侯也能封王,随着封建集权制度的加强,异姓封王的机会越来越小。到了明清时,除去极少数开国功臣外,和平年代异姓几乎不可能裂土封王。而且,开国的异姓王一般也会通过各种手段,要么降爵,要么直接消灭。
那么,到了明清时,王爵一般只给同姓宗室。说白了,明朝就是给朱家人,清朝就是给爱新觉罗氏。然而,这些人也会造反,也会威胁皇权,如果有了权力和实力,危害性更大,因为他们比异姓王更有法统的权威。
所以,明清两朝不约而同选择封宗室为王,也不约而同对宗室进行防备。
明朝的做法是,宗室被封王后,还赐予一定的封地,到达一定年纪就应该去自己的封地居住,不能留在京城,这叫“就藩”。而且,经过靖难之役以及明仁宗、明宣宗时期藩王的波折,明朝对他们的管束很严。藩王不仅没有兵权,也没有对封地的行政权,封地还是由朝廷派出的行政长官管理。甚至连藩王本身,也要接受这些行政官员的监督。
明朝甚至规定,藩王未经允许,是不能离开封地的。哪怕是当皇帝的父亲驾崩,如果没有新皇帝的许可,是不能前往京城奔丧的,否则视为谋逆。就算到了明朝崇祯九年,阿济格率兵攻打到直隶,唐王朱聿键招募了几千人前去勤王。其实唐王的部队根本没有涉足京城,但崇祯由此勃然大怒,将朱聿键废为庶人,扔进凤阳高墙。
所以,我们在电视剧中也好,在史书中也罢,明朝王爷几乎没有政治舞台。他们既不会为国效力,也不会出兵打战,基本上就是在封地混吃等死而已。一般来说,他们一辈子到不了京城几次,不会死在京城,自然也不会埋在京城。
清朝的宗室王爷就完全不同了,他们同样被皇帝所防备,但他们没有封地,只能乖乖留在北京。他们的生活开支,来自于亲王俸禄。不同的是,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朝廷,他们最防备的还是汉人,对于宗亲还是更为信赖一些。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清朝王爷在得到皇帝许可的情况下,某些时候权力还是很大的。比如说雍正时期的和硕怡亲王胤祥,深得兄长的信任,他要总管会考府、造办处、户部三库、户部,参与西北军事的运筹,总理营田水利,领圆明园的八旗禁军,办理胤禛藩邸、陵寝事务,密谋筹办军需,还要承担皇帝临时交办的审断案件,代行祭祀等等事物。
而且,清朝王爷还能领兵打仗,为皇帝征讨天下。只是后来八旗子弟入关后逐渐腐化,很多人连马都不会骑,挑不出能打的王爷。比如在镇压太平天国时,就只能寄希望于曾国藩的湘军,那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所以,清朝王爷的居住地就在北京,得到皇帝信任的,要在北京当差办事,不得皇帝信任的,也要在北京死守,不能外出。这就造成了大量清朝王爷死后,葬于北京。比如建国门外的豫王坟,即豫亲王多铎的坟墓;八王坟是英亲王阿济格的坟墓;城西的五路居有郑亲王的墓园;另外还有背倚元宝山的恭亲王墓地、保存完好的醇亲王陵寝等等。
当然,明朝王爷也有死在北京的。那些一般都是未成年的皇子,有的追授了王爵,有的甚至已经封王却来不及就藩。因为太过年幼,王陵普遍不大,经过几百年,早已无人问津,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