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棣的四个儿子当中,朱高煦可能是最像自己的那一个。靖难之役中,他曾跟随朱棣南征北战,甚至救过朱棣的命,或许正因如此,才导致他对储君之位有了觊觎之心,夺位失败之后朱高煦并不死心,在自己的侄子朱瞻基继位之后竟然意图再度卷土重来,结果惨遭失败,最终落了个被活活炙死的下场。
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明史·朱高煦传》记载其“性凶悍”。朱元璋驾崩之后,继位的建文帝开始大肆削藩,迫于无奈,燕王朱棣将朱高炽、朱高煦等兄弟送入京城为质,然而就是在这种关键时刻,朱高煦仍然不知收敛,不仅盗走徐辉祖的宝马返回北平,还在归途之中杀死官民,甚至在涿州杀死了驿丞。由此可见,朱高煦应该是个强于勇武、短于智谋,且随心所欲之人。
建文二年(1400年),白沟河之战爆发,燕王朱棣被李景隆率领的军队围攻,形势极度危及,就连燕军大将张玉也战死了,正是由于朱高煦及时率军来援,这才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危机。而在之后的交战中,大风吹断了李景隆的帅旗,趁着敌阵混乱之际,又是朱高煦率军猛烈冲杀,阵斩敌将翟能父子,南军就此战败。
朱高煦由于在靖难之役中表现极为出色,因此深得军队将领的拥戴,在朝廷商议立储之事时,齐国公丘福、驸马王宁便明确表示支持朱高煦。或许连朱棣也起过立其为储君的想法,根据《明通鉴》的记载,朱棣曾抚其背曰,“努力吧,世子常常生病”,这其中的暗示之意再也明显不过。
储君之争败于兄长,但朱高煦并不死心
在储君之争中,朱高炽和朱高煦可以说是泾渭分明,朱高炽由于仁爱、儒雅,再加上其嫡长子的身份,因而深得文臣们的拥戴;而朱高煦则由于性格颇似朱棣,武勇英俊,因此深得武将们的支持。
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正式立朱高炽为皇太子,而为了防止朱高煦依旧不死心,他干脆将朱高煦加封为汉王,将其封到了云南。然而正如朱棣预料的那样,朱高炽虽然已经被封为了太子,但朱高煦并不死心,他坚决不肯前往云南就藩。
永乐十三年(1415年),眼看朱高煦对于储君之位仍不死心,朱棣将其改封至青州,朱高煦仍不愿前往,并私自挑选卫士,招募精兵三千人,又击杀兵马指挥徐野驴,僭用御用车马器物。次年,朱高煦所做之事被朱棣得知,逐被囚禁于西华门内,并将其护卫全部削除,虽然在朱高炽的求情之下,并未对其严厉惩处,但还是将其亲信全部斩杀。
叔侄之争再起,失败后被活活炙死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在北伐回军途中病逝,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然而仅仅一年之后,朱高炽便因病去世了。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联合山东都指挥靳荣等人起兵造反,大量掠夺周边郡县马匹,意图效仿自己的父亲夺取侄子大位。他甚至意图拉拢英国公张辅为内应,但没想到却被张辅告发。
朱瞻基得知朱高煦谋反之后,先是派宦官侯泰带书信给朱高煦,意图劝其回心转意,然而朱高煦并不领情。在大学士杨荣的劝说下,朱瞻基逐御驾亲征,在大军到达乐安之后,朱高煦下战书约定次日决战,结果谁知道他自己手下的将士不仅无心作战,甚至还想抓住株高薰献给朱瞻基。
朱高煦投降之后,朱瞻基赦免了城内守军,对于主犯朱高煦父子也仅仅是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只是杀死了王斌等六百余名死硬分子,另外流放了相关的一千余人。
再后来,朱瞻基前去探望朱高煦,谁知道朱高煦脑子一热竟然故意将朱瞻基绊了一跤,朱瞻基大怒之下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而朱高煦竟然将如此重的大缸顶了起来,朱瞻基于是又令人在铜缸周围点火,最终将朱高煦活活炙死,而他的几个儿子也全部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