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熟悉的中国历史是由夏商周开始的,然而,在很长的时间内,西方学者否认夏商两朝的存在,认为《史记》不过是人云亦云之作。直到十九世纪末甲骨文的发现以及1928年安阳殷墟的发掘,殷商的存在才确凿无疑被证实。更可喜的是,1959年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带队发现了二里头遗址,夏文化也变得触手可及。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工作,已经持续了六十余年,历经三个阶段,根据科学测年,它们的时代分布约为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500年,这正好是夏代中晚期。虽然还没有找到文字实物,但出土的生产工具、武器、乐器、礼器,都已经证明当时相对发达的社会面貌。其中,一把玉刀的出土,格外引人注目。
这把玉刀叫夏七孔玉刀,1975年,在第二阶段考古勘探中,被工作人员在四角楼附近中发现。刚刚出土时,它浑身都是泥,丝毫不起眼。经过清洗,它的古朴庄重,惊呆了考古专家。
夏七孔玉刀长为65厘米,厚薄有些不均匀,然而最厚处也不过0.4厘米,显示出当时工匠高超的工艺技术。玉刀的刀体扁平,好像宽长的梯形,两侧有对称的凸齿。在刀体之上,还有等距离的七个小孔,整齐划一,排成一条直线,玉刀也由此得名。而且,玉刀的两面,还有交叉的直线阴纹组成网状和几何纹图,这也显示了夏人初步建立的审美情趣。另外,玉刀的玉料呈现墨绿色,局部有黄色沁,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发出古朴凝重的光泽。
要知道,一个文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是重要的考证环节。夏七孔玉刀上面的纹饰,是迄今为止在二里头遗址所见的最精美的,代表了当时的工艺水准。这说明,在那个时代,华夏民族的先人们已经走出了蒙昧,掌握了较高的生产力,拥有了技艺精湛的玉工,也有了自己的审美标准,更是将生活方式向外延伸拓展,并不满足于基本的吃喝住行。
很多人会好奇,这样的玉刀,在当时是做什么用的呢?由于缺乏文字的记载,史学界对此众说纷纭。虽然是刀状,但因为玉器本身材质的特点,绝对不是实战的武器。基本上,专家认为有三个可能。
一是作为礼器使用,是王权的象征。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就曾指出,这把玉刀当属于礼兵器类,它的灵感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石刀,但已经脱离了使用功能,徒有其表而已。而且,因为玉器的珍贵,加工更是不易,玉刀更多是代表权力,特别是王权。尤其是上面的纹饰,应该是当时的重要标志,值得进一步研究并等待其它考古实证的出现。
二是作为葬具使用,因此缅怀纪念亡者。在二里头遗址和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其它遗址中,也出现过同样带孔的石刀和玉刀。它们虽然有大有小,外形还不尽相同,但都有共同之处就是均出土于墓葬,而且钻孔都是奇数。专家推测,这可能是当时的丧葬习俗,奇数表示当时人们对生死的意识,孔的数量也应与死者的地位有关。
三是作为一种刑具,惩罚犯人所用。前面我们不是提到,玉刀的整体为墨绿色,但局部有黄色沁吗?也有学者认为,那是血迹渗进玉里并且经过长时间的反应而形成的。基于这个思路,他们认为玉刀可能是是作为行刑的刑具。玉器虽然不能在战场杀人,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惩罚犯人。特别是在那个时代,肉刑很多,五花八门,玉刀最让不能用来斩首,完全可以用来刺字、去髌骨、阉割等等。
当然,到底是什么作用,在没有新的可靠证据出现前,一切都是猜测。然而,这把小小的玉刀,无疑代表了当时的历史,也揭开了夏代文化的神秘一角,为历史学家的艰辛探索,提供了一定的实物证据。
很多朋友私信问小珏,到底在哪里知道这些文物知识的。其实,无非就是多看点书罢了。现在平台搞活动,小珏向您推荐两套比较实惠的文物书籍,链接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