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崔颢登黄鹤楼之后写了一首诗,李白“模仿”他又写了两首高度相似的诗。后人怀疑李白是“抄袭”崔颢,于是在《唐才子传》中杜撰出了一则故事:
话说某一次李白登上了黄鹤楼,正想题字,忽然看到崔颢大作。于是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从此,崔颢这首《黄鹤楼》就打响了名头。因为这一首诗碾压了“诗仙”,于是吹捧它的人就滚起了大雪球。到了宋朝,严羽作《沧浪诗词》时,就将它捧成了“唐人七律第一”。
明人胡应麟不服气,他说杜甫的《登高》才是“唐人七律第一”。不仅如此,他还是“古今七律第一”。自唐朝以后,七律八句皆对,只有杜甫一人而已。
杜甫的《登高》,影响了七律的风格和创作内容,事实上它已成为后代七律创作的典范。这种说法,得到了包括王安石、黄庭坚、苏轼、金圣叹、钱谦益等众多古代诗评人一致赞同。
不过,现代有一位叫王兆鹏的教授,搞了一个“大数据统计”调查。问网友杜甫的《登高》和崔颢的《黄鹤楼》,哪一首才是“千古七律第一”。结果,后者得票最高。
一、《黄鹤楼》赏析
《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歌意译:
昔人乘坐黄鹤登天而去,只在这里留下了一座空荡荡的高楼。而他乘坐的黄鹤,也再没有回来过。千万年以来,人们只能眼巴巴地仰望着楼顶飘浮的白云。
阳光照耀在清澈的江水上,汉阳岸边的林木清晰可数。萋萋芳草长满鹦鹉洲,在那里埋着狂生的骸骨。天色渐晚,试问乡关何处?只见江上无尽烟波遮住了我的归途,让我心生忧愁。
崔颢这一首诗,写得极为“自由”。不客气地说,假如不是因为那一则关于李白的典故,这一首诗到底算是“七律”还是“七古”,恐怕都会有争议。
格律诗是极其讲究“对仗”与“平仄”的,有一个说法是“前有浮声,后忌切响”。意思是说,前面是“平声”字,后面相应的位置上就要用“仄声”字。假如前面是“仄声”字,那么在后面相应的位置就要用“平声”字。
但是我们看崔颢的这一首诗,我们甚至根本不需要懂得格律就会发现,他在诗的一、二、三句中,三次重复使用了同一个词——“黄鹤”。并且第一、第二两句中“黄鹤”所处的位置都是一模一样的。所以这首诗至少前四句,不能算作律诗。
不过,诗的后四句却是入律的,并且第三联还写得特别美。当中还带着一个关于汉代狂生祢衡,怀才不遇的悲剧故事。
探索这一首诗的主题。大意是崔颢有“上进”或者“一步登天”的愿望而不能实现,所以诉诸笔端。据说,崔颢曾经有向李邕“献艳诗”的经历,结果遭到后者的怒斥斥。
因为他的诗风不合时宜,好写闺怨,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喜欢他。所以他登上黄鹤楼,从昔人飞升的故事,联想到现实中追求“登天”之难。
昔人登天时有黄鹤接引,可是这一只接引人上天的黄鹤,却再也没有回来过。所以千万年以来,大家登上楼顶空望白云。整日翘首期盼黄鹤回归,为自己等来一个“登天的机会”。
然而,有才华又狂傲的人,不但等不来黄鹤,最后恐怕会像汉代祢衡一样,埋骨荒草。想到这里,他忽然兴起了归家的念头。但是他的家在哪里呢,他看着眼前的江水发起了愁。
这一首诗,伤感中带着一点小清新。后来李白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与它的结构与内涵无不高度相似,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读一读。
二、《登高》赏析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歌意译:
一阵狂风从天上刮过,夹杂着古猿的哀啸声。飞鸟急于还巢,江水里沙洲寂寞,江岸边空无一人。无边无尽的落叶和枯枝,在天风怒号中萧然落下。滚滚的长江巨浪,一浪又一浪,汹涌地拍岸而来。
我不如那飞鸟,欲还巢而不得。离家万里,却只能在深秋的旅途中暗自悲伤。人生已经到了暮年,体衰且多病。因此独自登上这高台,发出感慨。
几十年来的国仇家恨,多么地艰难,一腔怨恨早已染白了我的鬓发。穷困潦倒的我,竟然连借酒消愁也都办不到了。
杜甫这一首七律,是课本上的重点教学内容,他是一首非常标准的律诗。它不光在对仗方面史无前例地做到了“七言八句皆对”,并且很多句中都有“自对”。
比如,第一句中的“风急”对“天高”,第二句中“渚清”对“沙白”。并且第一句中的“猿啸”和第二句的“鸟飞”又是相对的。第二联中的“无边”对“不尽”,“萧萧下”对“滚滚来”等等。
可以说,此诗的对仗水平,充分展现了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的“强迫症”性格。
除了在创作技巧上的出色,这一首诗在感情上的渲染也历来为人称道,因为这一首《登高》描写出了悲秋、悲国与悲己的三重境界。
开头两联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把无边无际的“悲”情和萧萧下的落木,以及汹涌而至的江水渲染出来了。后两联从转景转入写自己的内心,等于交代了这种无尽的悲情是因何而来。
因此,无论从格律诗的艺术形式,还是从个人情感的渲染上来说,杜甫的这首《登高》都是异常杰出的。
这首诗唯一招人诟病的地方在于有一些晦涩,并且明人许学夷认为倒数第二句“多累语”。意思是说,艰难和苦恨是同意,他却反复运用。但是对比整首诗的创作难度,这一点完全可以忽略了。
结语
崔颢的《黄鹤楼》先放后收,大开大阖。通过对“昔人已乘鹤而去”的描写,写出了时代的变迁与沧桑感。尽管头两联不入律,但是后两联却很唯美。当中包含历史典故,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不过,这首诗的主题却显得十分老套。不过是怀才不遇,萌生了退隐的念头罢了。但是因为有了头四句,却让这一首诗显得灵动如黄鹤,浪漫又潇洒。
难怪崔颢宁可打破格律诗的创作规则,也要保留它们。也难怪富有想象力的李白,在写黄鹤楼的诗上,也没能超过崔颢。
但是话又说过来,《黄鹤楼》最精彩的四句诗是“古风”,而不是律诗。其创作的难度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所以,杜甫的《登高》是当之无愧的七律之王。因为它是严格地按照律诗的要求创作的,戴着“枷锁”却也能文情并茂,潇洒从容地跳舞。
因此,杜甫这首《登高》在宋、元、明、清等历代,都得到了诗家的肯定。特别是在明代以后,性灵派爱《登高》中的性情与本色,格调派又爱其诗中雄浑、悲壮的风格,所以对它一直是赞誉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