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印象中的大唐王朝,一向是海纳百川、文华璀璨、四夷宾服的盛世景象:是贞观开元的繁华治世、是名将开边的雄武豪迈、是李杜王孟的锦绣华章、是秦王破阵和霓裳羽衣的浓墨重彩,这一切的确曾经存在,不过在李唐立朝一百多年后的一场安史大乱,却让这一辉煌盛景彻底破灭。初唐和盛唐时的光彩与荣耀,到中唐晚唐时却是一片衰颓与破败,叛军过后的首都长安和神京洛阳一片狼藉,重新坐上宝座的大唐皇帝虽然还是尊贵无比的汉家天子,但早已失去了早年“天可汗”的威严与权柄,不仅跋扈的藩镇们割据州县、自行其是,连周边胡族也纷纷欺上门来,多次让皇帝颜面扫地。
安禄山发起的叛乱,与其说是被大唐中枢平定,还不如说是败于他们内部的重重矛盾,而即使安史伪朝的内耗让其实力大损,李唐也是在完全放弃边境防御、召回所有边军精锐后才能收复两京的,特别是从安西、北庭等地撤回的西域军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唐朝弃守西域的后果也非常严重,吐蕃帝国和回纥部族趁机几乎完全接收了唐人在西域的开拓成果。西域失守后河西、陇右也暴露在这些胡族兵锋之下,而占据了河西之后,关中腹地从此也难以安稳,而就在肃宗、代宗父子收拢唐朝残余的精锐武力,连番苦战之后重新夺回长安、洛阳之后不久,吐蕃人就兵临关中,甚至在长安扶植起了一位傀儡皇帝,意图一举掌控汉地。
吐蕃人之所以能如此顺利的进入关中,和肃宗、代宗父子信用身边的宦官,对扶持他们上位的朔方军将们却极度猜忌打压的策略是分不开的。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刻,武人地位提高甚至有失控的危险的确存在,但即使他们再危险,其威胁等级也应该排在外敌之后,而皇帝过河拆桥的行为让这些武人离心离德,很快就让自己尝到了苦果。当时肃宗和太上皇玄宗已经相继驾崩,身为太子的代宗李豫刚刚继位不久,而且因为领军收复两京的功绩而广受士民拥戴,但吐蕃的入侵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在疏远朔方军后代宗身边根本没有可用之兵,不得不仓皇逃出长安,而吐蕃大军进城之后不仅大肆烧杀掳掠,而且推出一位李唐宗室做了新皇帝,此人是故章怀太子李贤之子李承宏,在宗室中辈分较高,血统上承高宗,此时受封为广武郡王,还担任负责宗室事务的宗正卿一职。吐蕃宰相马重英从滞留在长安的众多宗室子弟中把李承宏挑选了出来,再加上一些没有来得及逃出城去的李唐官员,很快就拼凑出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小朝廷,还煞有其事的搞了一个声势浩大的登基仪式。
吐蕃人之所以这么做,是自知自己很难直接吞并整个汉地,所以先弄出一个傀儡皇帝来收拾汉地人心、伺机取而代之,这个策略还是还是很精明的。不过代宗逃出长安后,很快向军方服软,下诏恳请名将郭子仪出马,统领四方勤王大军。而郭子仪手中兵力并不多,但借助自己的威名派出少量骑兵四处散播朝廷大军汇集的消息,而困守长安的吐蕃人竟然惊慌失措,很快撤出了关中,而他们所立的新天子只在宝座上坐了十五天就被郭子仪俘虏,这出闹剧就此收场了。李承宏事后没有被代宗赐死,大概也知道他是迫不得已,只是将他监管于虢州、不久在忧惧中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