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有很多王朝更替和由盛转衰的时代,大多因为某个事件引起,比如唐朝的“安史之乱”、北宋的“靖康之耻”和明朝的“土木堡之变”,那么这三个历史事件,哪个对中国历史走向影响最大?
唐朝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起始点,新疆也因此丢失了1000多年,也为后来的蒙古大举南下,提供了第一步条件。
唐朝前半部分是我们常说的盛世大唐,后半部分只是个地方割据混战,苟延残喘的大一统王朝。安史之乱后,中原王朝始终没能打过草原王朝。大唐请回纥出兵平定内乱,五代是沙陀人乱世称雄,宋朝始终被契丹和党项这两个强劲对手虎视眈眈。这一切都要溯源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是公元755年。然后,向后推一百年,即公元855年。这一年还是大唐,正处于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一个小盛世。此时,写一份报纸,头版头条应该是《安史之乱后,大唐还没有死》。这时候,你必须写安史之乱。因为宣宗朝的大唐与玄宗朝的大唐,已经不可同年而语了。虽然是小盛世,但没死才是关键。
然后,向后推两百年,即公元955年。这一年,周世宗柴荣亲征南唐,中原开始触底反弹。此时,写一份报纸,头版头条应该是《安史之乱后,大唐崩溃了、中原乱世了》。这时候,还要必须写安史之乱。因为大唐在安史之乱苟延残喘了150多年后终于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中原进入乱世,就是从安史之乱开始的。
然后,向后推三百年,即公元1055年。这一年,是北宋至和二年、契丹重熙二十四年、西夏福圣承道三年。公元1042年,庆历增币;公元1044年,庆历议和。中原王朝的北宋,要向两个草原王朝,西夏和契丹,送银子。此时,写一份报纸,头版头条应该是《安史之乱后,中原再无大唐》。这时候,还要写安史之乱。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原王朝就一直没能打过草原王朝。大唐请回纥出兵平定内乱,五代是沙陀人乱世称雄,宋朝始终被契丹和党项这两个强劲对手虎视眈眈。这一切都要溯源到安史之乱。
再然后,向后推四百年,是公元1155年,北宋变南宋了;向后推五百年,是公元1255年,还是南宋,但大蒙古国已经打遍欧亚大陆。以这五百年为单位尺度,写一份报纸,头版头条应该是《安史之乱后,中原无大唐、草原已称雄》。安史之乱后的这个历史走势,一直没有多大变化。
也可以说,由于安史之乱导致整个华夏在此后的几百年里都一蹶不振。而对外战争的弱势,才最终导致爆发了靖康之耻……直接打出了一个女真大金,赵宋王朝失去了半壁江山,皇帝被俘,大批汉人衣冠南渡。此后数百年,南方汉人和北方汉人形成了割裂,华夏文明遭受重创,
北宋的“靖康之耻”
靖康之耻最大的影响不是北宋灭亡,也不是徽钦二帝被俘,其核心意义是中止了汉族王朝扩张的势头。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北宋并不弱,北宋一直努力在扩张(只是很不幸,周边的少数民族太强)。
北宋的外敌有三,北方的辽国,西北的西夏,西边的青唐(青海地区的藏族政权)。在处理与三国的关系上,北宋的外交策略大体是正确的。①对于辽国,通过结盟并赠送岁币,成功稳住了北方边疆。②对于青唐,讨伐和安抚并重,历经三帝,到宋徽宗时期,北宋最终灭亡了青唐,“开拓疆境幅员三千余里,其四至:正北及东南至夏国界,西过青海至龟兹国界,西至卢甘国界,东南至熙、河、兰、岷州,连接阶、成州界”,建立陇右都护府。③对于西夏,讨伐为主,并抚之以收买。
经过100多年的征战,在征服青唐后,“绝西夏右臂”,对西夏形成包围之势。到宋徽宗时期,夺取了西夏战略要地横山地区,并实行筑城战,将堡垒修到了西夏故都和最大的城市灵州城附近,宋军游骑经常从灵州城下掠过,如果金国崛起再晚三到五年,西夏就可能被宋徽宗征服,成为北宋的党项都护府了。如此下去,宋朝再挟胜利之威,从西北抽出骑兵,对付北方的辽朝和金朝,中国历史将是另一个走向,很有可能再现大一统帝国的局面。宋徽宗则可能成为大宋朝继宋太祖之后的第二个英明之君。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靖康之耻发生后,首次出现汉族皇帝向少数民族称臣的局面(绍兴和议,南宋向金称臣),汉族王朝不仅不能收复燕云十六州,而且错过了征服河西走廊(西复)的机会,放弃了刚刚到手的河湟谷地,割走了秦岭、淮河以北的半壁江山(都是传统的汉族地区),统治地域退出黄河流域,从而彻底失去了建立大一统的帝国的可能(直到250年之后的明朝)。
明朝的“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的影响看上去只是明朝对外的一次失败,但是其实对于之后的明朝影响深远,因为这次失败葬送了明朝朝堂的一大政治力量----勋贵集团,使得之后的朝堂中文官势力做大,而皇帝不得不采用官官来制衡,这也对皇帝的平衡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崇祯就是典型的没玩好平衡的皇帝)。更间接的影响到了满清的崛起。。
上述的三大事件有三个共同的特点:①都对中国历史造成重大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的方向。②都发生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强盛期,并且在完全可以获胜前提下,打了不该败、不能败的败仗。③都成为中国封建王朝走向衰败的重要标志。
你觉得哪个影响最大?如果您有想了解某些方面的历史知识,可以私信小编,小编会为您答疑解惑,更新文章!(更多资讯可关注:煮酒论古今中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