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隋唐开始,科举作为封建时代选拔官员的制度,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了千年之久,在后世看来,这也是当时封建社会能够采取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寒门子弟,也有了登入仕途的机会。
而在此之后,金榜题名、鱼跃龙门也成了不少读书人最终的梦想,然而官场凶险,可不是拿了第一,自己的前途就是一片坦荡,古代最短命的状元陈安,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例子。
陈安是福建闽县人,从小聪颖勤奋,能诗善文,年纪轻轻就颇负盛名,和林鸿、陈仲完等人并称为“闽中十才子”,对明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而到了洪武三十年(1397年),陈安更是过五关斩六将,杀入京城的殿试,并且以头名的身份,高中状元。正当陈安满心喜悦,打算一展胸中抱负的时候,十天过后,他等来的却是冰冷的枷锁,而仅仅是在中榜20天后,明太祖朱元璋直接颁布谕旨,将陈安车裂赐死。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场悲剧的发生?我们就不得不回顾起发生在明代初年的这一起“南北榜案”。
14世纪后期,随着朱元璋平定北方,元末的乱世总算得以结束,民间迎来了一段修生养息的时间,而科举制度,依然在有条不紊的进行,洪武三十年,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再次如约而来。
古代的科举卷子,自然不会有什么标准答案,因此这也很考量出题审题老师的本事和功力,因此朱元璋经过反复斟酌,最终将85岁高龄的翰林学士刘三吾圈定为主考。
早在元末,刘三吾就已经是知名的大儒,曾经担任过广西提学,而明代的科举制度,更是他一手制定,在儒家更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因此朱元璋看来,这次考试,也应当是万无一失的存在。
然而随着成绩的公布,从朝廷到民间,各种议论声却此起彼伏,原来中榜的51人,从第一名福建陈安、第二名江西尹昌隆、第三名浙江刘仕谔,无一例外,竟然全部都是南方人!实际上,在这几十年的科举制度当中,基本上中举的南方士族数量,也是要远远多于北方,然而还没有哪一次这么极端。
而这起结果最终也就导致,在成绩公布的6天后,落选的北方举人,联名上书,跑到明朝礼部前往鸣冤,而在南京城中,关于考官偏袒,科举舞弊的消息,也是议论纷纷。很快这件事情就闹到了朝廷上,先后10多名监察御史上书,认为这次科举存在很大问题,这也引发了朱元璋的勃然大怒。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对于贪腐之事更是深通恶绝,立刻以侍读张信、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为首的10名文武官员,对这次科举之事进行彻查,包括调查陈安等的身份。
然而颇为尴尬的事情是,张信等人翻来覆去搜索资料,审阅试卷,却没有找出舞弊的证据,而是认为,所录取51人皆是凭才学录取。
原因也很简单,人家并没有存在作弊的操作,由于当时北方刚刚结束战乱,无论是繁荣程度,还是教育发展,的确不如南方地区,而在后来的《明仁宗实录》看来:“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当时的考卷对于南方人更加有优势,然而北方的考生却不干了,坚决不同意这个结果,更是引发了北方机关官员的抵制,频频上书,要求彻查刘三吾等人。
朱元璋一时间也昏了头,竟然将主考刘三吾和副主考白道信等人诬陷为“蓝玉余党”,80多岁的老年人刘三吾发配到了西北,而负责调查舞弊案的张信则更加倒霉,安上了一个包容舞弊的罪名,被凌迟处死,除此之外,考生当中,大部分也被赐死或者发配流放,至于状元陈安,更是因此受到车裂极刑。
没过多久朱元璋重新开考,亲自策问,录取61人,全是北方人,因此被人们称之为“北榜”。
而这件事情,成为明初著名的“南北榜案”,为了缓和两地之间的矛盾,在此之后,明廷决定分南北卷取士,南士六分,北士四分。可怜的是,状元陈安,却成为了这次政治博弈的牺牲品,不得不让人感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