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就是正三品;正一品为死人或勋臣(元老);正二品为资政。唐朝的一二品的性质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两弹一星元勋,共和国勋章,人民卫士,特级战斗英雄等称号一样,对国家有特别巨大的贡献,由国家最高领导授予。虽然没有实际的行政权利,但是上上下下都尊敬他们。
仪同三司是出行仪仗而开府怎么不同。唐朝除了藩王以外没听说谁有开府之权?最多仪同三司,开府:自己的府邸是可以设置长史,兵曹等职位的。就那李世民的秦王府来说里面就有书记,长史等职位,没有开府的只有总管、管家之类的。开府仪同三司和仪同三司是不同的,和汉朝时的持节、假持节一样都不同。别弄混了。隋唐宰相多员是特征,三省长官大率由聪察强干之辈为之。师、傅、柱国等职闲廪重之位多为贵游子弟任之。
所谓品阶已经没有什么用了,只是决定你的薪水和地位,和你实际的权力没什么关系,权力是看你的差事。三公是没有实际权力的,唐初最有实权的武将是尉迟恭 程咬金,他们是左右武卫将军,这是常备军,李靖是大将军,但是除了亲军手下是没有常备武装的。
天策上将只能说高于一品,那时候没有超一品的说法。天策上将的设立因素都处在高于一品,低于太子的位置。王爵最尊贵的就是秦王了,而天策上将设立属官性质跟东宫太子府一样设立属官,卫队。著名的就是文学馆就是秦王李世民创建的。九门提督从一品,领侍卫内大臣一品,那个更牛。绿营提督从一品,提督学正从一品,巡抚从二品,那个更牛?驻防将军一品,总督正二品那个更厉害?总兵二品,布政史从二品那个屌。品级是品级官职是官职。守备5品,知县七品要平时有事吃饭知县上座。
明朝情况也类似呢!自从朱元璋以谋反罪名诛杀胡惟庸,顺带把前丞相李善长也一道收拾了以后,明朝也就没有掌握实权的一品官了(张居正和末年的督师除外)。刚刚成立内阁的时候品级都还很低,四品五品貌似都有,到后来才慢慢做到了正二品。
唐朝一品二品都是虚职,给职不给权,三品宰相才是真正的实权牛人,甚至五品宰相都有,唐朝官员权利别看品级,得看职务,否则你叫五品宰相情何以堪。武则天的爷爷是隋朝副部级,爹爹是隋朝的科级富二代,跟皇帝的表弟李渊是哥们,一起吃喝玩乐的好基友,李渊起兵,投资入股,封并州都督,应国公,娶了李渊的表亲杨氏为妻,生武则天,杨氏是隋炀帝的亲堂,李渊的姨表,李世民的表妹,李治的表姑…按辈分算,李治是武则天的“刚离三,未出五”的表哥,还是“自己家的近亲戚”。
宰相分领袖制和委员制,汉明初是委员制,可也是二人,分左右,唐初宰相界定不是很明确,一般认为参与政事堂会议的成员都是。唐朝制度,一二品通常为荣誉恩赐官阶(类似其他王朝的公侯伯子男爵位),三品以下为实权官位,实行同品不同级制度,举个例子:假如唐朝一个省长是五品官,他手下的市长也可能是五品官,品级相同但是等级不同,一个是是市长,一个是省长,所以唐朝官员相互见面,很多时候不报品级,而是报职位名称。
总督本身是正二品,但一般都会加受兵部尚书和都察院右都御史这样的从一品官衔,巡抚是本身是从二品,但都会加受兵部侍郎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这样的正二品衔。总督和巡抚分别加受兵部尚书和兵部侍郎衔,是朝廷为了这两人更好节制地方军务。给总督和巡抚分别加受都察院右都御史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是朝廷为了他们更好的节制自己辖区内的百官。即便各省的提督是从一品,与加受兵部尚书的总督同级,比加受兵部侍郎的巡抚还高一个级别,但是提督还是受总督和巡抚节制,提督见到总督和巡抚都自称下官。而且总督和巡抚每三年对辖区内的一切官员包括对提督进行考核,总结,评语。
但有一个人例外,就是各地的驻防将军,各地驻防将军只对皇帝负责,虽然权利没有总督和巡抚大,但地位更高,有重大事件与总督联名上奏的时候,将军名字在前,总督名字在后。驻防将军的主要职责是监视各地绿营兵的动向,如果绿营兵有异常调动,将军会派人问提督怎么回事,如果提督说是总督和巡抚的意思,就会派人问总督和巡抚意欲何为。但是驻防将军在人事和业务上管不了总督,巡抚和提督,只能替皇帝暗地里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