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二十八画生
提到包拯,很多人都会想到他的断案如神、刚正不阿,司马光曾评价包拯为:“向者仁宗时,包拯最名公直。”
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包拯是为数不多的“破案专家”,在一系列宗疑难悬案中,有震惊朝野的政治大案、也有棘手难攻的民间杂案,这些案件在包拯的独特思考中均完美结案。
比如这起案件,一个民夫报案,说他家的牛舌头被人割下,包拯没有派人前去了解情况,却直接对农夫说:“把牛杀了。”这起案件发生在怎样的场合?为何包拯破案要杀掉无辜耕牛?
一、新官上任接“急案”
这件事发生在宋仁宗庆历年间,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包拯奉亲尽孝任务完成后,他受命去到安徽省天长县上任,天长县人口众多,民间的纠纷杂事层出不穷,当地百姓看到39岁的包拯时,对其能力并不信任,殊不知,包拯的“神”就是从此地开始。
上任后不久,他就遇到了一件极为棘手的案件,一日早上,天长县府衙门口就有人前来“告状”,包拯和往常一样开堂受理此次案件时,却发现这次的案件较为奇特。
击鼓鸣冤之人,是西村的农夫,名叫刘全,他心急如焚地告诉包拯:自己家的牛在一夜之间被人割去了舌头,由于没有舌头,耕牛无法进食,只能被活活饿死,在耕牛饿死之前,他也不能将牛杀害,这可如何是好。
在宋朝,国宝不是大熊猫,而是耕牛,为了保证生产力,北宋法律曾明文规定:“宋朝若有盗杀牛者,徒(刑)两年半。”
杀牛犯法在北宋是人人熟知的律令,牛作为耕地的主要劳动力,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刘全的耕牛尹被割去牛舌头而伤势严重,没法救治只能等死。
农夫陷入了两难之地,既不能杀牛,又不能救牛,万念俱灰之际,便想到了断案如神的包拯,他希望包拯可以帮助自己洗清杀牛嫌疑。
包拯听完此类案件后问道刘全:“平日可有仇家?”农夫表示:自己为人老实本分,不曾与人结仇。
在科技落后的年代,没有监控可以查出是谁潜入了农夫家中、没有刑侦技术可以秘密部署取证,也不能明察暗访出谁是凶手,就算查到嫌疑人身上就是打草惊蛇。
如果这个案件没有及时侦破,那凶手将会逍遥法外,百姓将会对刚上任的包拯失去信任,案件虽小,背后的意义不容小觑。包拯不慌不忙,沉思一会后,转身对农夫说道:“莫惊慌,回去把牛杀掉,第二天到集市上大声叫卖”。
二、包拯知法犯法破案件
农夫本以为包拯会派人随自己去调查取证,没想到却让自己杀牛,他内心暗自思忖:“这不是置人于死地吗?”
刘全听到包拯的话后,一脸惊恐地提醒包拯:“杀牛是犯法的,私自宰杀自家牛马,要处以脊杖十七的刑罚。”
包拯怎会不知宋法,“尽管去杀,后果我自己承担。”刘全不知道包拯究竟意欲何为,但为了早点破案,便按照包拯的吩咐去做了。
刘全回到家中后,将自己的耕牛杀死,次日清晨,就背着牛到集市上去大声叫卖。
杀牛在宋朝如同杀国宝,这在天长县乃是极为新奇的事情,所以一时间,许多人都围到农夫摊前,众人议论纷纷:这家伙脑袋出问题了,竟然敢自己杀牛…
摊前越聚越多人,刘全杀牛卖牛的事很快传遍了天长县,听着众人的议论,刘全内心万分惶恐,他暗暗祈求包拯:“一定要尽快捉拿凶手,还我清白。”
刘全那边热闹非凡,包拯这边就等着凶手的自投罗网,一切如包拯所料:当天上午,有个农夫进入府衙,向包拯告状:“刘全触犯法律,竟然杀牛卖牛,请老爷明察秋毫。”
这样的揭发在往日可能会受到官府奖励,毕竟有人挺身而出“惩恶扬善”,但在特殊时间点,这样的揭发就有些掩耳盗铃含义。
包拯从容说到;“杀牛确实犯法,他家的牛为何会被杀?”农夫急着回答道:“因为牛舌头被割了。”包拯内心已经有了十足答案,他一改平日和善,厉声说道“为何你要割了刘全家中的牛舌头?”
这个农夫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看着包拯的凌厉眼神,他突然瘫软在地。
《宋史》中曾对这一幕有所记载,“有盗割人牛舌者,前主来诉。”包拯厉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者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三、案件速破得赞誉
包拯说道:“你割掉刘全家中牛舌并非是冲牛,而是冲牛的主人刘全。”农夫自知事情败露,对所犯罪行供认不讳,刘全听闻凶手归案时,急忙赶到府中,他看着凶手又看看包拯,似乎还在云里雾里不知所以然。
他问包拯:“大人是如何得知此人是凶手?”
包拯对他说出了两种推理,每条推理都令人叹服。第一:在深夜中只割牛舌头而不割牛其他部位,说明此人并非冲牛去,而是冲人去,当牛不能进食后,农夫所做的出路只有将牛杀死,而一旦将牛杀死,农夫就犯重罪,这位农夫便不吹灰之力就可“借牛杀人”。
第二,从农夫深夜下手后,就一直在暗中观察农夫的言行举止,伺机等待农夫的出格行为,一旦官府有调查行为,他便会躲避风头,一旦农夫有杀牛行为,他便可举报农夫。
农夫在听完了包拯的分析后醍醐灌顶,他无比佩服地说道:“大人,真乃青天也。”
这件事很快在天长县一带传播开来,许多人对年轻的包拯刮目相看,包拯在此后更是破解了许多民间纠纷。
他是刚正不阿,却也满心百姓,刘全的耕牛被杀后,包拯顾及家中劳力缺失,便自掏腰包给刘全部分银两,让他再买头牛,好好劳作。
包拯此后在天长县为百姓伸张正义,在情与法的衡量中造福百姓,使天长县的风气有了极大的肃清,也得到了百姓的极大拥护,尤其那句“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更是成为百姓传唱的经典。
结语
包拯以“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的原则要求自己,在任何场合都谨记自己的使命,他可以“大义灭亲”地当众责罚自己的亲舅舅,也可以大公无私地斩侄子。
在正以法律面前,他从不会让对自己充满期望的百姓心寒,也正是“拎着乌纱帽为民做事”的态度让包拯在北宋声名远扬。
声名远扬不仅因为包拯有为民做事的态度,重要的还有他办案断案的实力,他破案会以全局观去做推理,通过现象看本质。
像牛舌一案就能看出包拯的专业能力,他能够从反面推理出凶手的真实意图,这一点就能看出他的知识储备,案件的抽丝剥茧需要理智且耐心。
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中,天网密布、法律健全,包拯依然是被后人敬仰的英雄,他在职业生涯中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值得学习的无价之宝,这些“无形财富”对后世的案件侦破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