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比较封建,常对“鬼神之事”讳莫如深,有的人为了趋吉避凶,往往会立下许多规矩。且拿司马迁来说,他在《史记》中刻意避开了父亲司马谈的“谈”字,西汉宦官赵谈的名字,便被他改成了“赵通”。另外,为了不得罪汉武帝刘彻,司马迁还把蒯彻的名字改成“蒯通”,他可不想因为一个名字让皇帝怪罪。不过,除了史官以外,历代皇帝也会有一些奇怪的想法,比如朱元璋忌讳“朱”的谐音,不让百姓吃猪肉;宋徽宗赵佶不让百姓吃狗肉,因为他属狗。
关于该不该吃狗肉的问题,其实一直没得到解决,爱狗人士和狗老板之间的闹剧,几乎每年都会上演。可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吃狗肉的习惯,古代食物种类匮乏,别说肉类了,就连蔬菜、水果,甚至大米和面粉都没有,所以说,狗肉也就成了餐桌上的“常客”。后来,畜牧业渐渐发展,狗肉也被鸡、鸭、猪肉所替代,不过人类对狗肉的喜爱,却没有减少丝毫。
《礼记·王制》中有言:“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豚,庶人无故不食珍。”从表面上看,这是统治者对猪牛羊的保护,但实际上,这是对不同阶级进行的权力区分。诸侯能吃到牛肉,大夫能吃到羊肉,士族能吃到狗肉和猪肉,可普通人,却什么肉都吃不到。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社会,耕牛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若耕牛非正常死亡,主人也会受到责罚,轻者罚款赔偿,重则入刑流放。因此,但凡是正规的酒家,根本没有牛肉售卖,只有在偏僻之地才有可能吃到牛肉。
耕牛的重要性人尽皆知,统治阶级保护耕牛也无可厚非,可是宋徽宗赵佶却在禁食牛肉的基础上,让百姓禁食狗肉,这就有点说不通了。登基之初,赵佶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其中就有“禁食狗肉”的说法,按照他本人所说,因他属狗,所以杀狗的行为于他不利,吃狗肉更加不被允许。于是规定一出,天下哗然,百姓怨声载道,文人士子议论纷纷,有人写文讽刺,有人上书反驳,希望赵佶能取消这一禁令。当时,太学院的学子提出质疑:神宗生戊子年,而当年未闻禁畜猫也。
赵佶的老爹是宋神宗,他出生于戊子年,属老鼠,按照赵佶的理念,他当年应该把全国的猫禁了才对,因为猫是老鼠的天敌,留着它岂不是更不吉利么?然而,养猫在宋朝已经沿袭成风,除了老百姓外,就连官员之间的往来,也会在真金白银之外,加送一只小猫咪。长此以往,宋神宗也懒得管猫了,只要朝廷安定,四海升平,他就心满意足了。所以说,赵佶的“禁狗令”下达之后,老百姓也没有多在意,最多也就是老实一阵,在嘴上骂两句,过了几年之后,狗肉照常吃,只是不那么明目张胆了。
事实上,赵佶的“禁狗令”完全就是不合时宜的,上文提到,中国古代生产力低下,在牛肉禁食的情况下,普通百姓唯一能接触到的就是狗肉。不过,掌管宋徽宗起居的范致虚,却为了升官发财不惜阿谀奉承——十二宫神狗居戌位,为陛下本命。就这样,赵佶认为范致虚“言之有理”,禁止百姓吃狗肉。所以说,如今爱狗人士不让人吃狗肉的行为,与宋徽宗的“禁狗令”根本没有本质区别,他们都是为了一己之私干扰他人生活,在一方眼中的“恶劣行为”,其实是另一方的生存依赖。
世界本就是多元化的,中国更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有人不吃羊肉,有人不吃猪肉,还有人什么肉都不吃,乃是一个纯粹的素食主义者,难道就因为这样,他们就要高人一等,或是遭人白眼么?十几年教育,教会了我们尊重、包容,爱狗人士可以爱狗,但也不能阻止别人吃狗肉,这才是最基本的为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