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个人对于自己的起源,都十分的好奇,如果是有着老旧家谱的,或许也能遵循源头,一代代地往上翻,说不定还能寻找出几个知名人物,但是在动乱的年代,却也总会迷失线索,比如在600年前,就发生了一起明代的大移民,数百个姓氏从大槐树下出发,有你家吗?不妨让我们好好看看。
纵观中原历史上的迁徙,从衣冠南渡,再到闯关东等等,基本都是在战乱时期所进行的,而到了12世纪,中原再次爆发了危机。
由于元朝廷的横征暴敛,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天灾也同样流行,正如朱元璋在回忆童年时所写:“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彷徨。俄尔天灾流行,属罹殃,皇孝终于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山东和河南苦受黄河夺淮之苦,朱元璋老家也是备受其害,而在大灾过后便是大疫,又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根据史书统计,1223年,南宋全国人口已经达到了8060万的巅峰,然而在洪武初年,《洪武实录》当中所统计的数字不过是一千零六十五万户,差不多只有宋朝的八分之一,虽然这份名单并不详细,却也可以看出人口锐减的严重性。
而且人口的分布,也是相当不平均,大部分居民,纷纷跑到了山西一带,中原却是人迹荒凉,因此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因为人口不足,只能不断地更改地区编制,将州降为府,府降为格,昔日宋朝皇城开封,也从上府降为下府,而在河南灾情严重的地方,“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
朱元璋因此感叹:“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
虽然战乱告一段落,人口有了迅速的恢复,从洪武初年到十四年,人口净增长了九百零四万户,但是土地资源规划的不合理,却成为了明朝发展的很大瓶颈,山西省因为少有战乱,加上风调雨顺,挤满了逃难的人群和其后裔,达到了400万人,远远超过河南(189万)、河北(180万)。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明朝政府也决定采取强制性的措施,对民众展开了迁徙。
至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的大槐树,因此成为民众迁徙的象征地。
明史提到,最早的一批移民,在1376年就已经开始,“徙山西真定民无田者于凤阳屯田。”到了1380年,“山西民为军者24000余户,悉还为民。”。
到了洪武二十一年,大规模的移民展开,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处闲旷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役三年,仍户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
由于迁徙民众都是在城北广济寺左集合,明廷政府在此地设置官员,发放凭照和资金,而动身又多在秋后,寺庙边上的大槐树因此才更加让人印象深刻,自洪武永乐两朝之后,明清时期,陆陆续续有人回乡寻亲祭祖,从而将大槐树当做了一个标志,在这附近修筑碑亭牌坊。
而根据统计,大槐树移民,先后迁徙了812个姓氏,其中主要姓氏如下图所示,除此之外,移民分布在了全国30个省和2217个县市当中,其中包括了河北142个县市,北京、天津、山东109个县市,安徽、江苏、湖南、湖北316个县市。
这一迁徙,既充实了明廷的内地,巩固了边防,也为永乐盛世打下了基础,但是对于当时的拓荒者而言,却也是一场艰苦的探险。那些不愿意移民的男女被绳子捆绑,只有在方便时才能解开双手,因此一有需求就高喊“解手”,相传“解手”一词也是因此而来。而他们的故事,也值得人们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