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猫换太子”是清代小说《三侠五义》中的故事情节,在民间这个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不过,大部分人对于故事中的包拯很熟悉,但对于这位太子,北宋的皇帝宋仁宗,却不是很了解。
生母成谜,少年登基
“狸猫换太子”固然是民间传说,但这传说却不是子虚乌有。宋仁宗赵祯的生母李氏是刘妃的侍女,有一次真宗看上她并将其临幸,生下一男婴,这便是赵祯。不过真宗宠信刘氏,于是让刘氏将赵祯抚养,李氏万分悲痛但也只能接受。
由于是刘氏将赵祯抚养长大,所以赵祯一直不知道自己的身世。真宗死后,十三岁的赵祯即位,刘太后垂帘听政,把持朝政,朝中自然无人敢向赵祯告知真相。直到刘太后去世以后,燕王将真相告知,赵祯这才知道李氏竟是自己生母。
得知真相的赵祯哀痛不已,十分自责。这时又有流言说李氏是死于非命,赵祯听闻,一面派兵将刘府包围,一面去开棺查验真相。一打开棺材,赵祯看到自己的生母李氏安然地躺在棺木当中,由于有水银浸泡,李氏的容貌如同生前一样。见刘太后是将李氏厚葬,赵祯这才撤了刘府外的兵。
这一刻,赵祯抓住的不只是真相,还是作为皇帝的权柄。
在刘太后在位时期,少年赵祯恍若傀儡。北宋的皇帝本就多受掣肘,加上刘太后擅权,赵祯几乎不能插手任何事情。作为皇帝,赵祯连自己的爱情都不能决定。起初,赵祯看上了富商王蒙正的女儿,但刘太后却蛮横地将此女嫁给自己前夫刘美的长子刘从德。这件事情对于赵祯的打击是巨大的。
然而即便是这样还不算完,此后选妃的时候,刘太后又加以干涉,将赵祯不喜欢的郭氏立为皇后。有了太后作靠山,郭氏在宫中蛮横专权,做事毫无顾忌。有一次赵祯喜欢的尚氏在皇帝面前指责郭氏,郭氏全然不顾赵祯就在身边,举手就要打尚氏。赵祯过去劝架,结果郭氏这一巴掌打到了赵祯脖子上。
赵祯抓住这个机会将郭氏废掉,可是下一任皇后曹氏依旧是大臣们替他物色的,他喜欢的女人则无法被册立为皇后。
赵祯的爱情就是他一生的写照,他于朝堂之上,也是这般受人掣肘。即使是刘太后去世,赵祯掌握了实权,他在大臣面前依旧是极好说话的皇帝。
“好好皇帝”宋仁宗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仁慈宽厚的皇帝,但善良仁慈到了仁宗这个地步的却是少有。
仁宗宠爱的张贵妃曾求皇帝晋封自己的伯父为宣徽南院使,这是一个虚职,仁宗觉得不是什么大事,于是连向张贵妃保证,让她放心。结果在大殿上,臣子们一听皇帝要任命张尧佐的诏书,立刻群情激奋,高声反对,包拯一马当先,对赵祯陈述不应答应张氏的理由,言语激动时吐沫星子喷了赵祯一脸。赵祯想往后退,包拯却一把拉住赵祯的衣袖,赵祯只得乖乖听完,并收回成命。
赵祯回到宫中,张贵妃还想为伯父争取几句,但赵祯却一边擦着脸一边愤愤不平地说:“你只管要宣徽使,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吗?”
言语之中全是无奈,却无半点对包拯的不满。
要说包拯已经够过分了,但张知白比他还过分。张知白是有名的直臣,与其他大臣素来不和,仁宗得知想劝一下张知白,结果张知白一言不发,气氛十分尴尬。仁宗想了想,打算寒暄一下,他对张知白亲切地说道:“卿孤寒,凡言照管。”(《曲洧旧闻》)
张知白做官十分清贫,仁宗这样说意思是打算照顾一下张知白,要是一般的臣子此时恐怕已经感激涕零,但张知白却冷冷地回了一句:“臣非孤寒,陛下乃孤寒。”
仁宗一听急了,不满地问张知白说我咋了,怎么就孤寒了?张知白看着仁宗,严肃地说道:“臣家有妻孥,外有亲戚,陛下惟昭阳二人而已,岂非孤寒?”(《曲洧旧闻》)
张知白这话戳中了仁宗的痛处。仁宗一共有三个儿子,但均早夭,其余的女儿也很少有活到大的,这件事一直是仁宗心里的一个痛。张知白这句话无疑是在往仁宗的伤口上撒盐,这事搁其他朝代,张知白不被诛九族都是幸运的,但仁宗却没有惩罚张知白,之后还升他做了宰相。
不过委屈总要撒,仁宗从大殿上离开以后,立马奔向后宫,见到曹皇后就痛哭,曹皇后一问缘由,也痛哭起来。两个人哭得昏天黑地,但却没提一句要惩罚张知白的话。
除了虚怀纳谏,待臣宽和,仁宗生活也十分勤俭。有一次官员献上蛤蜊,仁宗问这要多少钱,下人答说一枚一千钱,共二十八枚。仁宗一听顿时不高兴了,他劈头盖脸地说了众人一顿,告诫他们要节省,最终也没有吃了蛤蜊,
仁宗勤于政务,时常处理政务到深夜,有一次他想喝一碗羊肉汤,但忍着没有说,直到第二天才告诉皇后。皇后问仁宗为何不让宫中准备一碗呢,仁宗回答说:“宫中一旦索取,外面就会形成惯例,日后宰杀之数不可计数。朕于心不忍,宁愿忍一时的饥饿。”
只可惜,这样一位仁慈善良的皇帝却没有子嗣。仁宗去世后,“天下丧之如亲,余时为童,与同僚聚哭,不自知其哀也。仁宗既疾,京师小儿会阙下,然首臂以祈福,日数百人,有司不能禁。将葬,无老幼男女,哭哀以过丧。”(《后山谈丛》)
就连北宋的对手辽国人听闻仁宗去世也不禁悲痛,“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耶律洪基哀恸地说道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邵氏闻见后录》)随后,耶律洪基还命人给仁宗建了一个衣冠冢,后世的辽朝君主祭拜他如先祖一样。
参考资料:
《后山谈丛》
《邵氏闻见后录》
《曲洧旧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