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上每一次的分分合合几乎都伴随着战争与杀戮。
能够终结这种动乱,缔造新的和平稳定政权的无不是拥有大智慧者。他们或出身草根,或生于门阀世家,但能成就大业都离不开其本身的强大能力,如我们后世熟知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
和唐宗宋祖比起来,明成祖朱棣北征蒙古的故事显得不是特别的突出。但是实际上,朱棣在位期间对蒙古的征讨对整个明朝统治前期北方边境的安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蒙古内部情况
明朝建立之后,残存的蒙古势力追溯元顺帝逃回了蒙古草原,建立了北元政权。
此时的蒙古早已是今非昔比,再次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位于辽河流域一带的兀良哈人选择了归附明朝,而其他的蒙古诸部经过多年的混战,形成了两个大的敌对势力,一个是位于草原中部的鞑靼,另一个则是位于草原西北的瓦剌。
鞑靼是蒙古正统势力,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后裔,与中原王朝的来往较为紧密;而瓦剌则是一个古老的草原部族发展起来的新兴势力,在归附成吉思汗之时只有四千部,元末时回到草原发展,成为了草原之上不可或缺的一股强大势力。
这一对没落贵族和后起之秀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一直在草原上相互征伐,互相敌视。但是由于两部的实力位于伯仲之间,所以谁也没有能力完全吞并掉另一方。这样一来,两个部族之间的争斗就给了位于中原的明朝以可乘之机。
被无视的朱棣
明成祖夺取天下之后,一方面巩固内政,派出郑和率领船队出使;另一方面南下占领了安南地区,对北方的蒙古则采取了通好的政策。
他在继位的前六年不断遣使蒙古,但是当时的蒙古大汗毫不领情,反而频频南下犯边,还扣留了明朝使节,朱棣屡次至书蒙古,措辞一次比一次激烈,还伴随着大规模的赏赐,遣返了很多蒙古的战俘,希望能够以此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可是还没有等到蒙古方面的回应,不久之后,蒙古大汗就被手下的大臣阿鲁台谋害了。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当时蒙古政局动荡,有的时候一年之内甚至会连续更换数位可汗,导致当时就连密切关注蒙古动向的明朝君臣有些时候甚至都不清楚新任大汗的名字。
这些大汗无一例外都是权臣的傀儡,一旦出现了更合适的人选,大汗马上就会被害死,换成一个更适合,更方便控制的人继位,而权力则一直牢牢掌握在权臣的手中。这一次阿鲁台拥立了从帖木儿汗国流亡归来的忽必烈的正统后裔本雅失里继承汗位,而自己则就任太师,开始图谋恢复蒙古帝国的荣耀。
朱棣在永乐七年三月,特意派遣一位曾经出使过帖木儿汗国的给事中郭济携带礼物、书信、战俘等等前往鞑靼请求通好,但是三个月之后,传来了郭济被本雅失里杀害的消息。
朱棣闻言大怒,开始准备北伐彻底消除北方的威胁。一个月之内,朱棣调集了十万重骑兵,由老将丘福统率,北伐蒙古。但是由于丘福轻敌冒进,导致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连丘福在内的五名主将全部战死。
消息传回北京,朱棣更加怒不可遏,此时他环顾左右,朝堂之上没有一个能让他放得下心的将领能够担此大任,于是他决定御驾亲征。
明军的黑科技
永乐八年二月初十,朱棣带大军从北京出发,对外号称五十万,浩浩荡荡向漠北杀去。
丘福的惨败让明军进一步了解了鞑靼军队的实力,蒙古军中的步兵数量越来越少,逐渐退化为了纯骑兵部队,而明朝又对鞑靼实行战略物资禁运,严禁铁制品流入鞑靼,所以蒙古军中装备奇缺,重骑兵在军中的比例骤减。这样的情况下鞑靼人逐渐发展出了新的作战模式:以使用远程武器的轻骑兵为主力。而明军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训出一支同样精于骑射的轻骑部队,所以明军训练出了大量使用远程武器的步兵来对付鞑靼,这样一来明军北征的部队中应运而生了两个新的兵种:神机营和蹶张弩。
神机营主要使用火铳等管状火器在远距离攻击敌人,使用火器不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士兵在战场上的续航能力也更强,当时的明军还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三段式射击法:第一排射击,第二排瞄准,第三排装弹,循环往复,可以使火力更加密集,这比日本战国时期织田信长的三段射击法足足早了一个世纪。而蹶张弩则可以在蒙古骑兵的射程之外攻击远方的敌人,两个兵种配合使用能够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
小试牛刀:轻易的胜利
装备精良的明军在举行了大阅兵之后雄赳赳气昂昂地开始向北方进军,开向大草原进发,行军方式也格外谨慎,每过十天的行程就要建设一座营寨,打井取水,囤积粮草,一旦前线补给不足,马上可以供应。就这样一路走走停停,终于在那一年的五月初一到达了大漠腹地胪朐河,不久之后,先头部队在五月初八俘获了两名鞑靼间谍。经过一番审问,明军得知敌情已变:鞑靼再次内乱了。原来得知了明军到来的消息之后,鞑靼高层内部爆发了内讧,大家争论的不是该如何抵抗,而是该往哪里逃跑。大汗本雅失里主张向西投靠瓦剌,而太师阿鲁台则主张向东联合兀良哈人。
按理来说本雅失里和阿鲁台的关系应该十分要好才对,两人一同篡位,一块征战,怎么会爆发矛盾呢?早在明军到来之前,阿鲁台就曾经率军攻打过一次瓦剌,结果被瓦剌打得大败,丢盔卸甲,所以他本人绝不愿意向瓦剌请求支援;而对本雅失里来说,已经归顺了明朝的兀良哈人显然更加危险。在谁也不能说服谁的情况下,二人选择了分道扬镳,各自分头逃亡。
朱棣在审问鞑靼间谍之时,本雅失里正逃往斡难河方向,得知这一消息的朱棣马上分兵,将主力留在胪朐河一带,自己则轻率精兵携带二十天的口粮,前往追赶本雅失里。快马加鞭追了十三天之后,明军在斡难河畔遭遇了鞑靼部队,战斗的结果毫无悬念,鞑靼军大败,本雅失里只带着七骑突围,最终在流亡途中被瓦剌杀害。
朱棣与主力汇合之后,派两员大将南返继续追击鞑靼残兵,而自己则率领大队人马东进,搜索阿鲁台的踪迹。六月初八,明军在额尔古纳河一带发现了鞑靼军主力。鞑靼人没有轻易接近明军,而是继续向山谷方向撤退,一直到了一个叫九龙口的地方,双方开始交战,明军配备了弓弩火铳的远程步兵果然对克制鞑靼军的轻骑兵有奇效,一时之间箭如雨下,很快就压制住了瓦剌军。朱棣亲自率领骑兵出击将鞑靼军杀得人仰马翻,鞑靼军一路溃败,明军一路追击了百余里,没有能够活捉阿鲁台,只得暂时收兵回营。
在这之后,明军又连续追击了六天,最后由于大漠中补给困难才在六月十四班师。因为明军远距离追击,没有按原路返回,所以出兵时准备好的水源和后勤全都没有用上,军中缺少水源,反倒给明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北征的后续: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的失利
明成祖北征蒙古一共五次,第二次则是攻打瓦剌,依然轻而易举地将其击败。后面的三次北征都是为了追击逃跑的鞑靼首领阿鲁台,但都没有如愿以偿。
而这段三征漠北的历史却被明朝人过高的评价了,认为朱棣的武功远迈汉唐,曾经随军的将领更是大加赞颂,声称这是为华夏子孙开辟了万年的基业。
可惜事实并不遂人愿,第五次北征之后仅仅维持了二十五年的和平,瓦剌再次崛起并一举深入明朝腹地,爆发了举世震惊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瓦剌兵峰直指北京城下,在为难关头幸亏于谦等人挺身而出,才避免了明朝的提前灭亡,不过这已经是后话了。
纵观中华历史,中国北方边患的平定历来都是以战促和,汉唐等政权都是严格遵循这一定律。而永乐一朝则恰恰相反,选择了先促和,后开战的战略方针,这无疑是一种战略上的失误。
在军事上击败敌人后,明朝并没有选择彻底地解决边患问题,这也导致了明朝和蒙古的战争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才算真正结束。而永乐一朝南征北战,军队从朱元璋时期的一百五十万人扩充到三百一十万人,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对国家财政的压力非常之大。所以朱棣北征的必要性显然是存在较大争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