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盛唐密码》
一部大唐王朝盛世启示录。本书用详尽的史料解读了这些历史人物在历史的意见、成见、预见中如何左右王朝的重大决策、影响时代的走向,深刻剖析大唐盛世运行背后的深层逻辑。
李世民为秦王时,常年征战在外,有事一般都派房玄龄入朝报告,李渊曾感叹:“玄龄为吾儿陈事,虽隔千里,皆如面谈。”可见房玄龄的领悟表达能力。李世民为皇上,让房玄龄监修国史。自己的宰相到底会怎么写自己呢?老规矩是,皇上不能知道。太宗忍不住想看看史官怎么记录自己,又不好直说,就找来房相,假意探讨:“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房玄龄听出弦外之音,试图阻止他这种念头,徐徐道出千古名句:“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
史官代表谁在记录呢?国史的存在和王朝的存在是两条线,一虚一实,这是一条虚线,藏在一切发生的事实之后,历史记录只是呈现历史,并不用来直接规诫权力。既然史官的记录如此神秘而重要,无疑同样是皇天后土赋予的权力之一,它相当于高悬于朗朗星空的一双眼睛,注视着权力的拥有者。不让权力的拥有者看到,是出于对手无寸铁的史官的保护,更是这双眼睛存在的理由。
太宗说:“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人之本性,都会认为自己可以异于别人。同样,对智力能力超群的人来说,一定会认为自己高于常人。太宗也不例外,他试图突破人性的局限。皇上要看自己的历史记录,这可是件大事,当然少不了谏议大夫参与意见。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
太宗坚持要看。房玄龄只好安排给事中许敬宗等人搞了一个删减版的《高祖》《今上实录》呈上。房玄龄高明正在此处,变通事实,顺承旨意,非许敬宗此人不可。太宗看得很仔细,见其中记录六月初四日事(玄武门事件),语多微隐,似乎想一笔带过,就对房玄龄说:“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于是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这是从好的方面解读太宗的行为。实际上,这也干涉到了历史记录的客观性。好在事实上他看的是一个特供版。后来,开元时期名相张说也监修国史,私下找史官吴兢,想改几个字,被吴兢拒绝。可以想象这些史官承受的压力,这些人,都是当时最为优秀的读书人。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当时的史官,今天的新闻工作者,都是时代和人生的叙述者。
太宗说:“朕每临朝,欲发一言,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是以不多言。”给事中知起居事杜正伦赶紧表态申明:“臣职在记言,陛下之言失,臣必书之,岂徒有害于今,亦恐贻讥于后。”太宗为鼓励这种精神,赐帛二百段。太宗虽然偶尔管不住自己,但还是一个清醒的人。不虚美不隐恶,成为理想主义者的理想。
- 本文完 -
在读史阅世中,看见另一个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