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运动的兴起,其高潮在宋代。而唐宋八大家则都和古文运动关系密切。
古文运动的兴起
大家都知道自隋朝开始,科举考试已经取代了九品中正制成为了朝廷选拔人才的途径。但既然是考试自然要有标准,而随着科举从隋到唐,所谓的好文章多为骈文。
骈文简单讲,就是注重形式,要求排比、对偶、用典以及格律,而没什么实质内容。骈文适合写景,比如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写的《滕王阁序》,辞藻华丽,文风绮靡,令人叹为观止。
但骈文不适合写事,这就导致文章形式华丽,但很空洞,没有观点,忽视文章里的实质内容。
相对骈文的就是“古文”,古文是指秦汉时期的散文,对唐来说,秦汉就是古代了。古文注重内容,用来发表观点,所以用词简练独到,讲究实用。
陈子昂
初唐时候就有几位知名文人提倡古文运动,比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陈子昂。要说陈子昂也是一个传奇。
陈子昂是个典型的“富二代”,小时候不爱读书,爱跑马打猎,一幅侠客风范。后因击剑伤人,才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一日,子昂过市,见众围,致前。乃因其中者前置一琴,欲售,价千两银,琴好,金贵,故众人叹而羡之,叹身无纹银,羡琴之精巧。遂围观者愈多,亦叹,亦羡。 “吾欲买之”,其时众人皆奇,视转至其声,乃子昂。取千斤而得之,众人围之,欲睹其人抚琴,乃言某日某地聚众人而现其声。 当日,众人皆至,途中听者亦至,数百人围于陈之厅堂。数时,子昂现,微欠身,众人侧耳垂目之际,子昂将琴举,摔之,乃为片、为线,众哗然。 忽地站起,激愤而言:“我虽无二谢之才,但也有屈原、贾谊之志,自蜀入京,携诗文百轴,四处求告,竟无人赏识,此种乐器本低贱乐工所用,吾辈岂能弹之!” 还未等众人回过神,他已拿出诗文,分赠众人。众人为其举动所惊,再见其诗作工巧,争相传看,一日之内,便名满京城。 故机遇者,非准备而不得,得而若失,失而不得。
陈子昂、萧颖士、李华这批人主张汉魏风骨,提倡风雅比兴,他们就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但由于当时天下太平,歌舞升平,所以他们并没有改变骈文风行的局面,从某种角度来说,陈子昂这批人是古文运动的先驱。
古文运动的发展
继承陈子昂的是韩愈,韩愈真正提倡了古文运动,并将古文运动推向一个小高潮。
韩愈
韩愈提出“复古”,不单单是指写文章的方法,更是思想复古、文学复古,堪称中国的“文艺复兴”。而能将古文运动推向高潮,主要有3个原因:
1、国家从安稳到动荡。
当时大唐经过了安史之乱,人们都经历了妻离子散、流离失所,太平盛世不再。文人士大夫也明白骈文空洞无用,写文章要有用,振奋人心。
2、对抗佛老,回归儒家
当时佛、道二教盛行,不事生产,民怨四起,就像有句诗说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讲有轮回,有解脱,有来世,可问题是这辈子的事也得有人干啊。
3、韩愈和柳宗元的传播
韩愈和柳宗元自己坚持写古文,有理论有创作,所以在文人群体里很有影响力,包括李靓、欧阳詹、刘禹锡、白居易、元稹等人也都支持古文运动。
尽管韩愈和柳宗元将古文运动推向一个小高潮,但韩愈死后,古文运动又陷入了低潮。
古文运动的高潮
唐宋八大家,除了韩愈和柳宗元,另外6个都是宋代的。正是在北宋时期,古文运动迎来了高潮,这就不得不提欧阳修了。
欧阳修
欧阳修能将古文运动带向最高潮,也有和韩愈类似的3个原因:
1、宋朝国家形势并非安稳
北宋时候幽云十六州都丢了,北方门户大开,国家经常遭到骚扰。此时佛教又开始盛行,儒家思想受到动摇。所以宋朝士大夫,比如范仲淹等,等觉得自己身上承担着国家和历史的重任,文章也力求经世致用。
2、欧阳修的官职便利
欧阳修当时担任过一年的科举主考官,科举影响着天下所有读书人的命运,而考官的考核标准则决定了天下的文风。这是欧阳修之前任何推广古文运动的人都不具备的条件。
3、欧阳修胸襟宽阔,提携后进
欧阳修当主考官的时候,取录曾巩、苏轼苏辙兄弟,就遭人反对。之后还顶着巨大压力提拔苏洵与王安石。当欧阳修看到苏轼的文章时,对苏轼才华赞不绝口,还对旁人说,“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唐宋八大家,宋代的6个基本都和欧阳修有关。而这6人确实也不负众望,担负起了推广古文运动的重任,这其中有一人又不得不提,那就是苏轼。
古文运动的落幕
在欧阳修之后,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就是苏轼了,但成也苏轼,败也苏轼。
苏轼
唐宋八大家里,按现在的认知,苏轼无疑是最高的。事实也是如此,明末清初的大文人钱谦益评价苏轼的文章,“吾读子瞻《司马温公行状》、《富郑公神道碑》之类,平铺直叙,如万斛水银随地涌出,以为古今未有其事,茫然未得其涯涘也。”
但这就造成了一个巨大的问题:才华是学不来的。
以往韩愈、欧阳修等人,自己写文章让天下人看,大家都可以模仿,练习,然后学有所成。但对于苏轼的文章,天下人只能在边上默默欣赏,都是神来之笔,根本无从学起。所以到苏轼那时候,基本就是苏轼一个人唱独角戏了,别人想参与也参与不了,古文运动失去了群众基础。
另一个原因是苏轼这种文风,和韩愈、欧阳修他们提出的“文以载道”的观点渐渐偏离,“文以载道”的“道”其实就是儒道,是经世致用。而苏轼后来经历过许多政治打击,导致思想有些偏“庄子”,偏道家了,这和古文运动的本质就偏离了。
当然宋代的党争也是一个原因,随着欧阳修的倒下,欧阳修提倡的古文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被打压的东西。
由此,古文运动经历了潮起潮落,最终走向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