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被困长安那么久,就没想过跑吗?陈涛斜之战前还有机会,但房琯大败后到年底,叛军占上风,防控严密。转机发生在至德二载(757)正月,安禄山被刺身亡后,随着郭子仪收复河东、李光弼守住太原,将山西地区纳入控制范围,唐军的形势变得明朗起来。不少被俘官员趁内乱逃出洛阳,以长安为中转,打算投奔长安以西310里处的行在凤翔——肃宗二月刚从灵武迁至此处。长安人民一听说陇右、河西、安西、西域各师相会凤翔,肃宗御驾将至,开始激动起来,“从贼中自拔而来(凤翔)者日夜不绝”,既有成功如愿者,也有不少人惨遭杀害,在这种环境下,杜甫必须处处小心,时时提防,做好万全方案,碰巧郑虔自洛阳潜回长安,给了杜甫很多启发。
从年龄上讲,郑虔比杜甫大21岁,是其长辈,得诗书画“三绝”美誉——杜甫忘年交不少,且都比他名气大,官阶比他高。安史之乱爆发时,安禄山任命郑虔为水部郎中,郑虔以生病为借口拒绝就任,并悄悄以密函向灵武的肃宗表忠心。乱世逢故交,两人肯定聊了很多——关于离开长安,加入凤翔朝廷的计划,和郑虔“跑路”的心得。为了掩人耳目不被察觉,他们的聚会在夜里进行,交流时也是相当克制,强忍着眼泪,不让它流出来。“既然降官、郑虔他们能从东京逃归长安,难道一向不受重视、行动较为自由的未入流的兵曹参军杜甫就不可能逃出长安吗?”可以,怎么脱身?说起来很简单,当唐军打过来时,杜甫即可抓住叛军忙于战事的间隙,“冒死西行”,但时机很重要。唐军何时进攻长安?二月发生过一次,郭子仪率军渡渭河,攻潼关失败,退守河东,下一次是几月?未知,倒是可以去西郊探探出逃路线,提前做准备。
果然,三月间,杜甫为避叛军耳目,跑去怀远坊东南隅的大云寺住了几天,该寺初名光明寺,武则天时期此寺僧人宣政进《大云经》,经中有女主之符,故改名大云寺,至开元年间已是长安城中颇具影响的寺院,常常举办一些官方活动。寺院住持赞公是个喜爱清净之人,对杜甫的到来却很是欢迎,不仅留他在寺里食宿,还把自己深藏的衣物赠予他,“照顾得真是无微不至”。
因大云寺离西市和城西的金光门、延平门都很近,方便杜甫在此侦察情况以便逃离,从他留下的《大云寺赞公房四首》来看,有学者怀疑,杜甫去大云寺还有从赞公处打听消息的目的。某种程度而言,被皇家盖章认定的寺院住持也是有官身的,何况赞公又与房琯交好,杜甫“晦迹寺中与赞公密商潜投凤翔之计”不是没有可能,说不好正是赞公将唐军即将反攻长安的消息透露给杜甫,他才得以在四月孟夏草木生长之际,从长安西城之金光门“脱身得西走”。
此时安守忠、李归仁率领的叛军正于京城西清渠与郭子仪军对阵,两军于西渭桥对峙七日,官军不进,到五月,安守忠假装败退,郭子仪下令全军出击,结果遇到敌人的长蛇阵,被骑兵夹击冲不出来,第二次战长安再告失败。
穿过两军对峙前线的危险艰辛让杜甫事后想起来都后怕(“至今残破胆,应有未招魂”),走错一步可能就与家人阴阳相隔。待他抵达凤翔,“麻鞋见天子”时,衣袖早已残破,两肘露在外边,用命换来的左拾遗一职让45岁的他终于可以站在朝堂上与皇帝直接对话,提出不同意见,为朝廷举荐贤良。他相信过不了多久,大唐将迎来中兴,再次创造历史……
本文为大鱼号独家稿件,未经大鱼号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