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朱棣蹊跷的死因真为千古谜案之一

朱棣蹊跷的死因真为千古谜案之一

事先声明,此文章为原创,请大家支持原创

永乐二十二年四月也就是1424年,永乐大帝从北京出发,这是永乐大帝发起的第五次亲征。这次亲征遭到了当时不少大明朝臣的强烈反对,他们当然劝阻不了朱棣,领头的户部尚书夏原吉和兵部尚书方斌均遭到朱棣的严厉处罚,夏原吉被投入大狱,方斌则被吓得自缢身亡,方斌死后甚至还被朱棣戮尸。

朱棣曾对全天下说“朕非无深宫广殿,可以自逸,而与卿等蒙冒霜露,暴于远外者,诚以边民之患不可坐视,胡虏之势不可滋长,及朕与卿皆未老,同力扫除之,亦子孙生民之利也”。这段文言文不难理解,小弟就不翻译了。我们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朱棣扫除蒙古势力的坚决决心,我们自然也就可以理解朱棣为什么对反对亲征的人如此暴怒甚至做出了极为严厉的处罚。朱棣为了子孙后代永享太平,真是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就算到了晚年,朱棣也在拼命压榨自己。

朱棣

这第五次亲征很不顺利。6月17日,大明军队到达今天的蒙古境内哈喇哈河下游,大明军队寻找多日也没找到敌人。当时的宁阳侯陈懋寻找敌人归来后对朱棣禀报道“整个草原都看不到人,车辙马迹皆没有,看样子敌人应该是事先逃跑了”。朱棣不放心遂派名将张辅等人分别搜索山谷。搜寻一番后,张辅等人给出的答案是“我们找遍了附近的三百多里,没有发现一人一骑的任何痕迹”。朱棣是比较相信张辅的,在得到张辅的确切答案后,朱棣决定班师回朝。6月21日,大明军队分两批回京。一路由朱棣亲自带队往东走,另一路由武安侯郑亨带队往西走,两队人马约定在开平集合。7月17日,朱棣到达榆木川。榆木川在今内蒙古多伦的西北方向,在朱棣死前榆木川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北国荒野。榆木川这个名字能被当时的人所熟知,全因为伟大的永乐大帝驾崩在这里。

晚年的朱棣身体不好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这次的亲征又透支了朱棣仅剩的一些生命。朱棣也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所以他想撑着病体回到北京。说句难听的,朱棣想死在北京。7月14日,朱棣曾问宦官海寿“还有多久能回北京”?海寿如实回答道“按照现在这个速度来看,我们8月中旬才能回京”。朱棣可能觉得时间有点久,他于7月15日派礼部尚书吕震先行回京,让吕震提前回京向朱高炽宣谕自己要回京的讯息。的

7月16日,朱棣大军行至苍崖戍,朱棣病情突然加重。

7月17日,朱棣在到达榆木川后已经快不行了。

7月18日,朱棣驾崩。据历史记载,朱棣驾崩的当天夜晚,天空出现异像,流星纷纷划过且庞大的流星群使大量的星座偏离了自己的位置。小弟不知道这段记载是确有其事还是被刻意渲染的。但小弟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小弟对朱棣有一种极为崇拜的心理。

重磅内容来了,那就是朱棣有充足的时间留下遗诏,最后为何没有留下遗诏。这真是历史几大谜案之一。

7月14日还发生了一件诡异的事情,可以说特别特别诡异。在朱棣问完海寿“何时能回北京后”,朱棣还特别召见了杨荣和金幼孜,朱棣对二人说“太子治国的经验已经很成熟了,等我回到北京后,大明的所有事我全都交给太子,随后我就开始颐享天年”。杨荣和金幼孜是朱棣的人,他二人与朱高炽没什么过多的联系,但在皇位的问题上他二人却是彻彻底底倒向朱高炽的一派。与其说他二人支持朱高炽,倒更不如说这两个文人更坚持封建礼法,更看重嫡长子制。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在封建帝制社会中是真的厉害。

杨荣

杨荣和金幼孜在听到朱棣的自白后,他二人自然万分高兴,他二人的回答免不了要拍一番朱棣的马屁,最起码要称赞朱棣把皇位传给朱高炽是英明的决定。听了他二人的马屁,朱棣很高兴甚至赏赐了他二人东西。重点来了,这段内容有四个信息点,第一,虽然各自派系不同,但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在场的大部分大臣与宦官都是倒向朱高炽的人。第二,朱棣当时讲话的逻辑很清楚,甚至说出了回到北京后要颐享天年,这说明朱棣怎么看也不像是要突然暴毙的样子。第三,朱棣还能高兴起来,这说明他的精神状态还是很不错的。第四,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这段内容是摘录于《明太宗实录》。《明太宗实录》是谁编写的,大家想必都心知肚明。要不然全是假的要不然就全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那又有很多说不通的地方。

基于这四点,可以说朱高炽说什么就是什么,因为朱高炽给出的答案就是真相。因为知道真相的人全是朱高炽的人,甚至编写《明太宗实录》的人也是朱高炽的人。这其中有一句话,让小弟最为怀疑。朱棣那么强的掌控欲,他回到北京可能颐享天年吗?这都不像是朱棣的台词。以朱棣的性格来看,除非朱棣死了,否则他不会交出至高无上的权利。这段话的内容无非是标榜朱棣已经默认朱高炽在自己死后继位了。这段话的内容就是之后那所谓的朱高炽登基遗命,也是所谓的口谕。

7月15日还有一件诡异的事情发生。朱棣派礼部尚书吕震回京跟朱高炽宣谕自己要回京的讯息时,朱棣还特地命人写了自己即将要回京的诏书让吕震带回。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朱棣当时还是神智清楚的,如果神智已经错乱,那诏书根本写不出来。退一万步来说,诏书写完了必须由朱棣过目后才能发送。诏书既然发出去了,就证明朱棣本人肯定是亲眼看过的,也肯定达到了朱棣满意的程度,要不然诏书不可能发出去。这说明朱棣的神智一直是清楚的。或许身体有些疾病,但朱棣的精神状态应该是不错的。还说明一点,那就是朱棣认为自己可以活着回京。

重点来了,既然朱棣还能写诏书,那为什么不能把遗诏也一并给写出来?小弟认为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朱棣认为自己可以活着回北京。所以没必要提前写遗诏。朱棣说回北京颐享天年这句话,无非是朱高炽这一派为了表明朱棣已经不在留恋于权利,回到北京后愿意把一切正式交接给朱高炽。这是一种舆论上的宣传。结合所有的一切也同时证明了朱棣当时的身体状况还算可以,至少能撑回北京。小弟琢磨着《明太宗实录》关于这件事的记载绝对是有猫腻的。重要的环节上,肯定有猫腻。在无关紧要的环节上,肯定是如实记载。就是真真假假掺和在一起从而达到混淆视听的目的。

7月16日朱棣的病情就开始突然恶化,7月18日朱棣就驾崩了。重点又来了,这几天的时间里,朱棣依然有时间留下遗诏,为何没留呢?有些人会说朱棣死前的行为均为回光返照。那好,朱棣本人察觉不出来,那其他人会察觉不出来?回光返照,小弟见过一次,还是能较为明显的察觉出来。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朱棣快不行了,众人让朱棣留个遗诏的时间总能挤出来吧。但最后就是没有遗诏。

小弟大胆猜测一下。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朱棣病情突然加剧后直接就昏迷不醒了,朱棣只能是在17日晚到18日这段时间昏迷,因为朱棣在17日到的榆木川,那时候朱棣还是清醒的。不管是病晕的还是人为弄晕的,朱棣都必须在这个时间段昏迷,否则没留下遗诏就太令人怀疑了。普通人尚且知道提前立遗嘱,更何况一代雄主永乐大帝。朱棣既没提前留遗诏也没在死前趁自己还有意识时留遗诏。这的确有点诡异。

第二,这是小弟一个最大胆的猜测。朱棣留遗诏了,但留下的却是不利于朱高炽的遗诏。这让倒向朱高炽的人不能满意,所以选择隐瞒。可能当时的朱棣身体条件已经不允许再立第二份遗诏了,所以朱高炽登基才出现了所谓的有遗命,没遗诏的怪异现象。

最恐怖的事情还在后面。在朱棣死后,杨荣等人选择密不发丧。为什么?朱高煦虽不在北京,但他儿子在北京。朱高燧也在北京。如果朱棣驾崩的消息传开,那一场巨大的政变是跑不掉的。出于大局考虑,杨荣等人才选择秘不发丧,最根本的考虑还是为了保证朱高炽顺利登基。为了稳定局势,杨荣决定营造出一种朱棣还活着的假象。杨荣的这种做法堪称是千古未见,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出来的。

杨荣把军中所有的锡都做成装敛朱棣遗体的椭圆形器物,然后把装殓朱棣的锡棺材放在朱棣的专车里。杨荣最狠的是把所有参与制作锡棺材的工匠全给秘密处死。一切妥当后,为了掩人耳目,杨荣命人正常给朱棣车内送吃送喝的,以此证明朱棣还活着。朱棣死后,南京那面都得到了一些风声,但都不知道是真还是假。在杨荣使出这个障眼法后,大明大部分人都认为朱棣还活着,他们天真的以为朱棣能平安回来然后给众望所归的朱高炽让位。明末著名学者黄景昉评论说“榆木川之役,从杨荣议,液锡为椑具含敛,秘不发丧,上食如常仪。此振古未有之变,荣从何处想出?”

问题又来了。这是朱棣亲征的军队,哪来的那么多工匠?退一万步来说,杨荣可以在当地招纳工匠,但小弟在前文就说了榆木川是荒凉之地,就算能招到几个工匠,但绝对招不到那么多。或许军队会携带工匠出征,目的在于随时随地打造武器什么的。有懂的网友们可以跟小弟解释一下,大明军队出征是否有带工匠的规定。

第二,一个出征打仗的军队哪来这么多的锡?打造成一个椭圆形的锡棺材需要不少的锡,杨荣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集齐人力物力打造出一个椭圆形的锡棺材。这是早就蓄谋好的还是临时起意的?杨荣布置的这么周密,可谓是滴水不漏,如果说这是临时起意,小弟还真不信。杨荣是很聪明,绝对属于最顶尖的那一批。但最关键的是从朱棣驾崩到完成这一切,杨荣只用了一天时间。是不是很夸张。小弟就是怀疑,但也只是怀疑,毕竟没有实打实的证据。

7月19日,妥当安排好一切后。杨荣就和海寿星夜赶路带着所谓的遗命回京跟朱高炽报丧了。所谓的遗命就是朱高炽派系编写的《明太宗实录》里的那段话,朱棣回京后就颐享天年,把一切都交给政务已经熟练的朱高炽。

朱棣之死还有许多大学问在里头。第一,朱棣死前肯定要召见一批人或是有一批人要守在朱棣身前。目前已知的有海寿和马云这两个宦官,但肯定不止这两个人,肯定还有其他人,其他人都有谁?我们不得而知。朱棣是不是知道某些人是朱高炽的人所以在死前才不选择召见?如果是这样,那朱高炽登基时,群臣提到的朱棣临终之言则有可能是编造的。

朱高炽

第二,为什么是杨荣和海寿回京报丧?这个决定是谁做的?让他俩回京有什么学问在里头?小弟猜测,他二人应该是守着什么大秘密回京的,还是必须亲口对朱高炽讲述的那种。

第三,朱棣临终之言又说了一遍让朱高炽继位的话语,但比较简短,一致的是这次又是口头上的。这所谓的临终之言究竟是朱棣说的还是别人编造的?

第四,为什么不伪造一份遗诏?小弟感觉这个问题才是最关键的。或许有什么不为人知的事发生了,导致他们不敢胆大包天的伪造遗诏。有兴趣的网友们可以帮着小弟分析分析一下。

最令人感到怀疑的事情就是在朱高炽登基后,他心怀感激的给杨荣写了一道赞赏敕书。内容就不翻译了,大概意思就是杨荣在处理朱棣驾崩这件事上是居功至伟。究竟是感谢杨荣替自己老子处理后事还是感谢杨荣助自己上位,这个问题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反正这个敕书写的很有学问。

但令人意外的是朱高炽上位后,他虽然升了杨荣的官,给了杨荣最大的荣华富贵,但却没有重用杨荣。这就有点耐人寻味了。朱高炽就是这么感激居功至伟的人?或许是因为杨荣本就不是朱高炽的东宫班底。

《明太宗实录》关于朱棣的死,全来自于杨荣的自述。做的这么天衣无缝,反倒令人大起疑心。

小弟做个总结吧。做一个极为大胆的总结。朱棣知道自己周围有朱高炽的人,但他的身体已经快撑不住了,所以也就放任他们了。朱棣更知道就算自己立下遗诏,只要自己一闭眼,那遗诏绝对会被朱高炽的人篡改,所以朱棣一直在强调回京的问题,甚至问出了“还有多久能回京?”。由此可见朱棣强烈的回京之心,朱棣是想回京安排好后事。通过杨荣所谓的“自述”,我感觉朱棣要传位的人极有可能不是朱高炽,如果真心想传位朱高炽,那早就立遗诏了。小弟觉得朱棣回京是要换继承人,所以朱棣才坚持要回京。倒向朱高炽的人马可能察觉出朱棣的意图,他们一狠心决定不让朱棣回京,因为朱棣活着回京就麻烦了。晚年的朱棣虽有余威,但当时身处塞外,这点余威已经不足以震慑住朱高炽派的野心。只要朱高炽顺利登基,那一切都不同了。

当时夏原吉强烈反对身体状态不佳的朱棣进行第五次亲征。最后在回京的路上,朱棣对身边的宦官意味深长说道“还是夏原吉爱我啊”!这句话不是出自于《明太宗实录》,而是一段来自于其他史书的记载,是当初一个随军人员写的类似于日记那样的东西。

有些事情做的太刻意反而有些假。朱棣的死真是个千古谜案,小弟也想知道永乐大帝究竟是自然死亡的还是被人害死的。如果是被害死的,那也不稀奇。大明文人什么样的事情没做过。朱厚照和朱由校就死的很诡异。朱棣当时还身处塞外,不单远离了政治中心甚至还被朱高炽的人给包围了,如果是被暗害的,小弟一点也不感到稀奇。夏原吉或许想到了种种可能,所以才强烈反对朱棣进行第五次亲征。如果朱棣待在紫禁城,谁敢对永乐大帝下手!

朱棣死亡,朱高燧政变等等所有事情加在一起,我们会看到一个逐渐浮出水面的幕后大boss,这个人就是朱高炽。每件事看似都与他无关,但每件事发展到最后,他都是最大的受益人。也不知道这是巧合还是阴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朱高炽,回京,死因,千古,小弟,大明,内容,朱棣,北京,消息资讯,朱高炽,榆木川,杨荣,遗诏,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朱高炽,回京,死因,千古,小弟,大明,内容,朱棣,北京,消息资讯,朱高炽,榆木川,杨荣,遗诏,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朱高炽,回京,死因,千古,小弟,大明,内容,朱棣,北京,消息资讯,朱高炽,榆木川,杨荣,遗诏,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