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出名的不仅是性情迥异的皇帝,如亲征被俘夺回帝位的明英宗、只爱万贵妃的明宪宗、数十年不上朝的嘉靖皇帝、热爱木工的明熹宗。在皇帝放任自我的同时,会催生出万人称赞的名臣,也会有遗臭万年的奸臣。而在明朝,诞生的是权倾朝野的宦官,如有名的四大宦官: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他们在史书中总是以奸臣的形象出现,但将汪直也归入其中,似乎有些不公。
一、皇帝手中的利剑,身旁的耳目
汪直幼年以俘虏身份进宫成为太监,从此在万贵妃身侧侍奉,后来升任御马监太监,按这样的轨迹发展,汪直会在御马监度过他的一生。只是在成化十二年,妖人李子龙勾结太监躲过宫中守卫进入皇宫之中。此事对于明宪宗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威胁,皇宫大内的守卫竟如此轻易突破,自己和后宫嫔妃暴露在危险之中。这也让明宪宗怀疑东厂和锦衣卫的能力不足以保障皇城安全,以及东厂和锦衣卫是否存有异心,毕竟李子龙是勾结太监进入皇宫的。明宪宗已经无法信任直属于皇帝的东厂和锦衣卫了。
正是基于此,明宪宗“锐欲知外事”,想要了解朝中大臣包括东厂、锦衣卫平日的行事、私下是否有结党行为。为此,他特意为汪直设置了一个考验,命他出宫侦察情报。汪直为人聪颖,善与人交谈,在没有暴露身份的情况下为明宪宗带回了许多信息。成化十三年,由汪直统领的西厂成立,同样直属于明宪宗,专为宪宗收集情报监听朝廷大臣。从某种程度上讲,西厂是站在东厂和锦衣卫的对立面,它是在明宪宗对东厂和锦衣卫不信任的基础上诞生的。这就使得西厂天然的只能忠诚于明宪宗,无法与他人结盟。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西厂自成立以来便不断遭受朝臣的非议、弹劾。只是西厂相较于东厂更顺从于明宪宗,为明宪宗打击了不少大臣铲除腐败,如杨晔杨泰父子的行贿问题,也在政事上助益宪宗颇多如覃力朋事件。所以,大臣的弹劾并没有改变宪宗的心意,西厂“权宠赫奕,都人侧目”。做为明宪宗手中治国理政的工具,西厂无疑是合格。只是,既是工具,就迟早会有被丢弃的一天。成化十八年,由于汪直久不在京中逐渐与宪宗疏远,西厂很快便在大臣的请求中被废止了,汪直也随之被调往南京御马监。
二、重视军事,军功卓越
武举制度在武则天时期创制,只是不同于文举在后世的稳定举行,武举时兴时废,有些朝代根本不见武举的身影。明朝虽有武举,但并无完善的制度,也少有举行。而汪直“年少喜兵”,军事于他既是爱好也是心之向往。在结合明朝边境外患的情况下,汪直请求宪宗开设武举,设乡试、会试、殿试,比照进士待遇恩赐,希望以此选出能带兵打仗的良将。
汪直不仅在选才上尽心竭力,更是亲自去往前线监军作战。成化十五年,建州女真意图侵扰大明,明宪宗派汪直去往建州监军。汪直与朱永、陈钺等人共同用计突袭女真人,大获全胜。成化十六年,鞑靼来犯,朱永走南路,王越和汪直突袭威宁海夜袭蒙古军,达延汗的妻子满都海战死,明朝大胜。成化十七年,鞑靼侵扰大同,四处掠夺,汪直派军以分散的形式阻止鞑靼剽掠,最后成功驱除鞑靼。
汪直拿得出手的不止是他对明宪宗的忠诚,还有在无数场战役中为大明朝守卫土地和百姓的功绩。可惜的是,汪直在沙场驰骋立汗马功劳之时,以内阁首辅万安为首的朝臣正在拼命将他拉下高位,阻止其更进一步。汪直远在京城之外,无法向宪宗表明他的忠心,只能任由朝臣在皇帝面前抹黑他。而对于明宪宗来说,他无法确定手中掌有军权的汪直是否还一如从前的忠诚,但汪直的军功确实有些碍眼了,便顺水推舟应了大臣的要求,将汪直从边关召回不再委以重任了。
三、权倾朝野,却有容人之量
按理来说,一朝登上高位,很容易便得意忘形,听不得别人非议自己看不得别人忽视自己。但汪直这样一个备受皇帝宠爱又统领西厂的人,却能做到。
都御史杨继宗的母亲去世,按礼法应当回乡丁忧。而汪直此时因为明宪宗的宠幸而四处招揽人才,听说了杨继宗的名声很是仰慕,便前去吊唁希望能结识杨继宗。祭拜过后,汪直用手捋着杨继宗的胡须调侃他的样貌。若换作其他人,即使心生不悦也会顺着汪直的话说下去,以免惹怒汪直。而杨继宗不同,面对威震朝廷的汪直,他不仅没有奉承,反而以“未敢亏体辱亲”对汪直进行人生攻击。莫说是汪直,就连普通太监听到此话也会火冒三丈。但汪直非但没有生气,反而更加仰慕杨继宗,认为他不为权势所屈,品德高尚。
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如从不奉承汪直的巡抚汪霖、曾上书弹劾西厂的兵科给事中孙博,汪直都未曾利用西厂的权利构陷他们入狱以树立自己的威望。这是因为,汪直在外人眼中虽是狡诈的宦官,也确实经常对待犯人严刑逼供,也曾经铲除过异己。但对于真正有才而又忠心报国的人,汪直内心对他们的容忍度还是很高的,只要没有触及到自己的根本利益,一些言语行动上的不敬是可以忽略的。
汪直年少成名,年纪轻轻便已掌握大权,多少会有点年轻气盛,在这其中难免会存在罗织罪名构陷朝臣或是屈打成招的现象。但不可辩驳的是,相比于王振、魏忠贤等只知敛财不知国家、陷害朝臣只为一己私欲的宦官,汪直心中还是有国家观念,也曾为大明朝立下功劳。但在悠长的历史中,汪直身上的缺点被无限放大,而忽视掉他人生中好的那一部分。客观审视历史人物,不为个人喜好所囿,不为外界因素所影响,才能还原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参考文献:
《明史》
《后渠杂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