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6年,司马懿之孙、司马昭之子司马炎,逼迫曹魏末代皇帝曹奂退位,自己登基称帝,开创晋朝。司马家族历经几代人的努力,终于成功实现夙愿,黄袍加身成为天下之主。晋朝成立初期,司马炎励精图治,任选贤能,西晋国力蒸蒸日上,前途一片光明。天下百姓刚刚经历了持续数十年的三国纷争战乱,好不容易熬到江山一统,新朝建立,西晋的成立可谓顺应天意民心,符合历史潮流。
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西晋却并未像汉朝一样成为传承数百年的大一统王朝,而是一个昙花一现的短命王朝,公元266年成立,公元316年灭亡,仅仅存在了50年,就在内忧外患中轰然崩塌。西晋短命的原因一言难尽,人们往往会将问题根源归结于晋惠帝、贾南风等人,实际上,晋武帝本人看似英明实则昏庸,正是他的两大失误,导致了西晋的覆灭。
乍一看,晋武帝司马炎在人们心目中,怎么看也不像一个昏庸之君。他在位二十多年,击灭东吴,彻底完成天下统一,结束了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战乱纷争。他“劝课农桑”,抚恤百姓,轻薄徭役,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他胸怀博大,从谏如流,重用贤明之臣,有人称赞他“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
但是,这些只是表象。晋武帝在任期间,接连犯了两大错误,每一条都严重动摇西晋根基,为西晋的发展埋下巨大隐患。他死之后,这两大隐患陆续爆发,使得西晋迅速走向毁灭。
第一条错误就是实行“分封制”。司马炎对司马家族的无论叔伯长辈、还是兄弟子侄,来了一次“地毯式封王”,登基第一年一口气封了27个王,随着王室成员繁衍增多,王爵也越封越多。
其他朝代的王爵,很多时候只是个荣誉头衔,并无实权。但司马炎所加封的王爵,却是实打实的地方实力派。每个王都有自己的封地“王国”和百姓,甚至还有军队。邑二万户为“大国”,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兵一千五百人。每个王都是响当当的实力派,要钱有钱要兵有兵,西晋的大部分军队都掌握在他们手中。
司马炎的本意,是想“广封诸王,屏藩王室”,让西晋军政财权都掌握在这些同属司马家族的亲支近派中。如此一来,江山就会牢牢掌握在司马家族的“自己人”手中,不容外人染指。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分封各地的诸侯王们,陆续变成了割据一方的土皇帝,人人都私心满腹,想凭借实力问鼎皇权,彼此之间你争我抢,明争暗斗,最终掀起“八王之乱”,导致西晋陷入旷日持久、规模浩大的内战,使得西晋综合实力严重受损,陷入一片混乱中。
司马炎的第二个错误,是在继承人问题上犯了大错。司马炎一生有26个儿子,除去夭折者5人,成年者有21人,其中不乏才能卓越之人。司马炎登基之初,就非常草率地把次子司马衷定为皇储。遗憾的是,这个司马衷脑子有问题,智力低下,根本不具备做一个皇帝的水准。
司马炎后来发现了这个问题,大臣们很多人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卫瓘等大臣多次暗示司马炎应该为了西晋千秋万代江山着想,及时更换储君人选。但一贯果断的司马炎,在储君问题上却犹豫不决,最终还是决定传位给司马衷。
这个决定对于晋朝是一个转折点。把这样一个堂堂大国交给司马衷管理,后果可想而知。司马衷登基后完全沦为傀儡,任由皇后专权,权臣乱政却毫无办法,使得西晋迅速衰落。由此可见,毁掉西晋的不是别人,正是司马炎自己。
参考资料:《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