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安史之乱中,太子李亨“抢”了父亲的皇位,为何能快速掌控大局?

安史之乱中,太子李亨“抢”了父亲的皇位,为何能快速掌控大局?

古今中外,权力的更迭无不是经过长时间的谋划、复杂的权衡较量,在或明或暗的刀光剑影中实现。

而中国历史上却有个朝廷“猝然”出现,波澜不惊地实现了王权交接,并快速掌控了全局。这就是“灵武朝廷”,以唐肃宗李亨为核心,存在于安史之乱中,历时6年。

安史之乱第二年,都城长安告急,李亨在陪同玄宗西逃路上分兵北上,于灵武郡草草登基,以文武官员仅30人的班底,重建被叛军击垮的唐帝国中枢,解决掉一系列军政危机,成功收复两京,是唐朝廷应对安史之乱的重要转折点。

一位政治根基不算深厚、军事力量不够充足的太子,仓促称帝后迅速掌控全局,在安史之乱的大乱局中扭转大唐颓势,不得不令人叹服,其中缘由后人不断追寻。

聊起唐肃宗李亨,不得不先提到他大名鼎鼎的父亲——唐玄宗李隆基。毕竟肃宗的皇位从玄宗手上得来,交接过程如何,有必要考察“前因”和“后果”。

唐玄宗李隆基是睿宗李旦的第三子,史书给予前期的他“英断多艺”的评价。身为皇室子弟,李隆基即位前经历过7次政变,4次皇位更替,积累下了丰富的政治经验。

公元712年即位后他心怀忧患,励精图治,到725年唐代社会达到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史称“开元盛世”,《新唐书》评价为“励精政事,开元之际,几致太平,何其盛也!”

然而开元后期唐玄宗逐渐满足于已有成就,沉迷享乐,日渐昏聩怠政。

李隆基听信宠妃谗言,先后逼杀包括太子在内的三位皇子,导致统治内部出现裂痕。贤相张九龄等忠言逆耳,先后被罢官,李林甫、杨国忠先后上台独揽大权,对皇帝阴奉阳违西,报喜不报忧,对百官嫉贤妒能,搞得朝中一片乌烟瘴气。

朝野政治腐败,政令失调,民间土地大规模兼并,百姓失去土地。经济凋敝,国家税收锐减,而玄宗不惜动用国库大肆封赏宠臣、宠妃家族,导致盘剥越重、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尖锐。

为有效控制边境,玄宗设立9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以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并将地方经济、政治权利下放到节度使。《新唐书》记载“(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玄宗则对此姑息不理

到天宝元年,边境军镇兵力竟然占全国总兵数85%,仅安禄山就占据北方三镇,拥兵15万之多。而中央军不过8万,且多年懈怠,战斗力十分虚弱

安史之乱爆发之初,玄宗听闻战报说是“构陷”。6天中,安禄山几乎没有遇到有效的抵抗,一路打到东都洛阳。到第7天,玄宗怵然醒悟,慌忙召无能的宰相杨国忠商量对策。

玄宗昏聩,数次听信谗言,导致洛阳失陷,潼关失守。后来竟然还弃长安仓皇西逃,导致长安沦陷,平叛局势急转直下,大唐统治受到重挫。

叛乱横行,皇帝无力应对,加上之前种种荒淫、昏聩的行为,唐帝国军民对唐玄宗的领导信心降到极点,没有英明君主引领的这个国家将走向何方

马嵬兵变、杨国忠被杀、杨贵妃缢死、玄宗颓败西逃,风雨飘摇之际,太子李亨站了出来!

马嵬驿分兵,唐玄宗入蜀避祸,顺势嘱托太子李亨北上平叛。李亨北上过程险象环生,半个月后才到达朔方大本营灵武郡,三天后在灵武南城楼举行简单仪式登基为帝,遣使者入蜀告知玄宗,遥尊其为太上皇,以获政治支持。

欲戴王冠必受其重,曾经内受父亲玄宗猜忌,在朝屡次被李林甫、杨国忠打压陷害的李亨即位后迅速打开局面,收复两京、平息叛乱的战略决策开始有序进行

平定叛乱是整盘军事大棋,战国时期孟子最早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概念,他认为这是取得战争胜利必备三项要素。

翻阅、分析肃宗收复两京之前的战略形势,可以发现他恰好拥有这三要素

马嵬坡分兵,正处在朝廷与叛军对战即将进入焦灼期的前叶。安禄山从范阳猝然起兵,玄宗和朝廷军队措手不及。

安禄山乘铁甲战车、率领精锐骑兵和15万大军呼啸南下,几天便控制整个河北区域,之后连续攻破陈留、荥阳两道防线。

然而他们在洛阳城外封常清与之血战6天,最终还是不敌,洛阳失陷。进入繁华的洛阳,安禄山大喜过望,多年压抑的贪欲得到释放,奢侈筹备后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沉迷声色犬马,进兵速度由之放缓。

唐朝廷方面因此稍稍得到喘息机会,便开始加紧筹措,调兵遣将。安禄山残暴对待沦陷区百姓,军民不甘受辱,趁机纷纷起兵与朝廷联合抗敌。

洛阳陷落,封常清、高仙芝退守潼关,拱卫长安。但玄宗听信监军宦官谗言,临阵斩将,一指敕令杀了封、高两位大将,军中哗然愤慨。

继任的哥舒翰继续坚守,多次击退叛军进攻,然而朝中杨国忠却在长安附近募兵防备哥舒翰。玄宗又一次听信谗言,强令哥舒翰主动出击。哥舒翰兵败,对朝廷失望而投敌。

潼关失守,长安告急,国家危难之际,皇帝竟然放弃都城逃跑,帝国面临覆灭的深渊,军民对玄宗的信任降到冰点,国家亟需一位新的强有力的领导人带领军民平叛,挽救万民于水火。此时,太子李亨顺应天时,走上历史舞台!

马嵬坡分兵,唐玄宗西去剑南避祸,临行任命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允他统领朔方、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全力平叛。

李亨历经波折到达灵武,在朔方军官推举下,依托朔方区域的军事力量登基为帝

朔方节度使辖今宁夏全境、内蒙古河套南北、陕西北部及甘肃部分,驻地灵武郡,领兵6.5万,马匹4千多,是大唐重要的北方军镇,曾多次击退突厥、吐蕃的入侵,捍卫北方疆土。手中有兵,平叛有望。

李亨之所以选择北上灵武即位,原因在于开元十五年,唐玄宗封时为忠王的李亨为朔方节度大使,统领河西、陇右以及朔方

亲王被封“大节度使”后,虽不用到驻地亲自领兵,但军中人员、兵马、部署等基本情况也必然知晓,与众多将领也多有联系。可以认为,北方这一区域是李亨的势力范围。

另外,朔方紧邻安禄山所领三镇,李亨到达前郭子仪、李光弼已率朔方军主力部队东进驻守河东、河北前线,有效阻止了留守三镇的史思明的西向进攻。朔方局势平稳,有利李亨同朝臣谋划决断。

李亨在灵武登基后,马上派使者向玄宗告知消息,玄宗予以承认,唐肃宗李亨行使皇帝权力得以名正言顺,四方威服。

肃宗即位后宣称“朕所以治兵朔方,将殄寇逆”,以“平叛”大旗赢得全国上下,特别是关中、 河北正饱受战祸之苦的百姓们的拥护。

李亨北上由龙武军护送,随从人员有李辅国、张良娣,儿子建宁王倓、广平王俶及监察御史李勉等人。灵武朝廷重要人物李泌随后赶来,另有朔方当地将领等,灵武朝廷中枢文武不过30人,重要在于众人能同心同德,目标一致。

军队方面,朔方主力部队前期已被调去迎敌,肃宗即位后,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副使李光弼两员大将奉召赶回灵武,接受肃宗封赏,是为灵武政权的有力军事支撑。

《资治通鉴》记载,肃宗刚即位,“回纥可汗、吐蕃赞普相继遣使请助国讨贼,宴赐而遣之”,筵席间肃宗子广平王与回纥太子结为兄弟,肃宗得到回纥的兵力支持

灵武朝廷初创,有玄宗承认得正统,以“平叛”大旗得到百姓拥护,朝廷内部君臣一心,外部军事将领同心同德,并有边境回纥支持,达到成事必须的“人和”条件。

灵武朝廷诞生于安史之乱中,平叛战乱是其不可推卸的使命。李亨平叛部署比起玄宗明智得多:

首先,肃宗于公元756年七月登基就以“平叛”为己任,旗帜鲜明、信心坚定,给朝野吃下定心丸。河北、河南一带军民平叛信心大增,踊跃与朝廷军联合,唐肃宗反攻计划拉开序幕

公元756年闰八月下旬,肃宗召集见大将宴饮,商量收复长安计划;九月中肃宗调集唐15万大军,分前中后三军,以广平王李豫、郭子仪为首从凤翔发兵东进讨伐;同月末,香积寺一战杀敌6万,长安收复。

唐朝大军向洛阳进发,在陕郡遭遇劲敌,十月十五终于攻破叛军。大军到达前三天,唐将张巡付出全部代价死守睢阳十个月,为朝廷大军牵制兵力,保障了粮草运输。次日,安庆绪听闻陕城已破,弃洛阳逃跑,十八日洛阳收复。

此后,肃宗主要精力放在筹划回长安,迎接玄宗事项,扫平叛军进程放缓,战况进入长期胶着状态。

作为唐太宗第三子,肃宗前期一直被笼罩在父亲的辉煌光环下,18年艰难太子历程满目心酸,不惑之年遭遇史无前例的“安史之乱”。都城失守、国家危难、政权将倾,逃难路上被老父亲撇下,带着屈指可数的官员和兵马北上平叛。

45岁才登基的肃宗皇帝,年华正好,他有政治经验,有人生阅历,有前车之鉴。只要坚定信念,平叛治国顺理成章,不枉诗圣杜甫称誉他是“中兴主”。

唐肃宗李亨带领的灵武朝廷,生于乱世,灭于乱世。安史之乱8年,灵武朝廷存世6年,这注定是一个忍辱负重的朝廷,这也是一个不辱使命的朝廷

扶大厦于将倾,虽然留下诸多历史隐患任后人评说,但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灵武朝廷依然值得后人敬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安禄山,父亲,李隆基,杨国忠,洛阳,朝廷,李亨,皇位,太子,唐玄宗,安禄山,李亨,唐肃宗,玄宗,灵武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安禄山,父亲,李隆基,杨国忠,洛阳,朝廷,李亨,皇位,太子,唐玄宗,安禄山,李亨,唐肃宗,玄宗,灵武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安禄山,父亲,李隆基,杨国忠,洛阳,朝廷,李亨,皇位,太子,唐玄宗,安禄山,李亨,唐肃宗,玄宗,灵武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