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一手终结东晋政权的北府军义士;篡夺司马氏百年江山的汉高祖刘邦之弟楚王刘交之后。背负“盗国者”之名,刘裕建立的刘宋一平南方,光复洛阳、长安两都,与北魏划黄河为界,“气吞万里如虎”;同有谋逆之心,刘裕武过曹丕,志高司马炎。可惜最终输天半子,刘裕倒在北伐前期,华夏大地的统一也再度遥遥无期。
一、从戎讨贼,乱世博名
西晋末年,司马皇室陷入内乱,一直是中原农耕文明大敌的塞外游牧民族趁机崛起,夺取汉族的北方土地,并在上面建立政权,在他们之中,以氐族建立的前秦和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最为强盛,曾统一过整个北方,威胁南方晋朝。
“永嘉南渡”后,不断有北方汉民南徙,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走到都城建康,这些贫苦流民逐渐汇聚到广陵和京口,在流民帅的组织下成为武装军队,以防御异族南下,这就是“北府军”的由来。刘裕从起家到篡晋,依靠的都是这支军队。
刘裕在北府军中颇有声望,并不是所谓的西汉诸侯王之后,而是实打实的身先士卒和军功。隆安三年(399),有着“中原海寇之始”称号的孙恩在三吴地区作乱,刘裕与之鏖战三年,“被坚执锐,为士卒先,每战辄摧锋陷阵”,逼迫其兵败自杀,为自己博得头名。
从元兴元年(402)至义熙十一年(415),刘裕率军南征北战,先后击败东晋朝廷此前无力掌控的地方割据豪强。义熙十二年(416)正月,统一南方的刘裕在推辞太傅、扬州牧等官衔殊荣后,加领平北将军、兖州刺史,都督二十二州,加公中外大都督。
二、匡复社稷,功施天下
刘裕以匹夫挺剑,投身军旅之时,东晋政权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外不能兴兵北伐收复失地,内难以抗衡拥兵自重的割据豪强,权臣桓温、桓玄父子都有篡权夺位之心,前者威逼朝廷为自己加九锡之礼,欲效仿王莽故事;后者直接掳走晋安帝,建立桓楚政权,两人彻底撕下晋朝最后一块遮羞布。
诚然,刘裕也有篡晋代宋,弑杀晋安帝、晋恭帝的人生污点,但也难以掩盖其比肩魏武之功。元兴元年(402),皇权代表司马元显与地方豪强桓玄展开激烈厮杀,桓玄大破之,挟大胜之余威掌控朝廷。刘裕暂投桓玄帐下,不过是虚与委蛇,此后灭了桓玄的正是他本人。
直到义熙元年(405),东晋朝廷才平定桓氏之乱,其中,晋安帝司马德宗两度被废后又复立,皇帝颜面尽失,刘裕则一跃而上成为东晋举足轻重的人物。此时的刘裕没有急切篡位,而是将朝堂治理得井井有条,也没有居功自傲,反倒是屡屡推辞封赏,因此被视作“司马德宗之曹操也”。
执掌朝政后,刘裕开始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最瞩目的便是打击门阀了。针对“东晋乱不乱,门阀说了算”的现状,刘裕陆续通过“土断”、重用寒士、整顿吏治等方式,坚定打击豪强士族势力,巩固自己的统治。
值得一提的是,刘裕对在中国有着深远影响的科举制度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他重新启用“策试”来选拔官员,后续的南朝政权基本继承此法,共同为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兴起消除阻碍。
三、定乱代兴,盖代雄才
在稳定自己的基本盘后,刘裕决定实施自己再统南北的野心。
义熙五年(409),刘裕北击南燕,尽杀南燕鲜卑族王公,收复原西晋的青州地区。
义熙八年(412),荆州刺史刘毅骄纵跋扈,刘裕将其击败,又在荆、江州轻徭薄赋。
义熙九年(413),刘裕成功灭谯蜀、取汉中。
义熙十一年(415),刘裕亲自讨伐在荆、扬二州拥兵自重的晋宗室司马休,最终完成了对南方的控制。
义熙十二年(416),刘裕将手伸向关中,次年攻陷长安,灭亡后秦。
就在刘裕打算继续北上和北魏扳手腕的时候,京都建康传来噩耗——刘穆之去世,于是刘裕放弃北伐。如果把刘裕比作曹操、刘备,那么刘穆之就是他的荀彧、诸葛亮,刘裕委以腹心之任,刘穆之亦竭节尽诚,刘裕南征北战如此顺利,离不开刘穆之坐镇建康提供助力。刘穆之的去世,不仅使得刘裕缺少了一位重要谋主,更要命的是那些隐藏在暗处的宵小之辈,刘裕必须得亲自回去稳住自己的基本盘。
不过刘裕前脚刚离开长安,后脚长安就内乱了,趁此绝世良机,胡夏国主赫连勃勃率军夺取长安,东晋损兵失将。好在潼关还在,东晋终于将战线推进到了黄河沿岸,“西尽庸蜀,北划大河。自汉末三分,东晋拓境,未能至也”,有了这份无人匹敌的功绩,刘裕称帝已经是不可阻挡了,但生老病死这一人之常情却再次成为中国大一统的“罪魁祸首”。
“平灵宝于旧楚,定刘毅于荆豫,灭南燕于二齐,克谯纵于庸蜀,殄卢循于交广,西执姚泓而灭后秦,盖举无遗策而天下惮服矣”,刘裕北伐,成功夺回大部分故土,保全了华夏文明,“仅延中国生人之气者,唯刘氏耳”。可惜刘裕并不是那个天命所归之人,就算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也没能逃过生老病死,在其入土后,南北朝又对峙了百年,直到隋文帝杨坚才完成了一统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