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军制度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有记录的监军可以追溯到战国初期。此后监军制度始终存在,它是中央对军队的一种掌控方式,有它积极的一面。不过发展到了唐朝,出现了一种之前王朝所没有的监军制度——宦官监军。
宦官也就是太监,宦官监军在唐朝历史上产生过诸多不良影响,对它的评价负面多于正面。
要说这宦官监军,创始人是唐玄宗李隆基,那时候宦官的力量还没有发展到后来能左右朝政的局面,那玄宗又是为什么想到要用宦官监军呢。
唐朝开始是没有宦官监军制度的,在唐初,唐朝沿袭的是御史监军制度,御史监军在史料里有许多记载,如:
始闻比来御史监军,乃有控制,军中大小之事,皆须承禀,非所以委专征也。以卑制尊,理便不可。
但随着年代的发展,御史监军逐渐暴露出一些缺点,比如监军御史职务过低,难以有效实行监察职责,也就是“以卑制尊,理便不可”。
另外,御史并不总是能充分得到信任,这又产生了矛盾,以一个无法充分信任的人去监察另一个无法充分信任的人,似乎成为一种悖论。
在这种情况下,更受皇室信任,也不讲究品级的宦官监军,就逐渐开始出现。
宦官监军的出现原因
宦官监军的开始,是在唐玄宗开元六年前后,高仙芝征讨小渤律,朝廷就派去了宦官边令诚监军。
到天宝二十年前后,宦官监军逐渐形成了制度。
《通典》:开元二十年后,并以中官为之,谓之监军使。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对大臣更加不信任,宦官监军随处可见,比如孙知古监郭子仪军,邢延恩监房琯军,鱼朝恩监九节度使等。
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宦官监军制度也发生了改变。
之前的宦官监军,还只是临时设置,将领领兵出征时,朝廷派遣宦官随军监军,军事行动结束后即回到中央。
安史之乱结束后,监军成为了固定的职务,在没有发生战争时候也普遍设置,朝廷在各个藩镇都设立了常驻的监军机构,称为监军院或监军使院,“护兵于镇守”。
监军制度的变化,除了成为常设机构,还在于有了下属和军队。在监军院里除了监军,还有监军副使、监军判官、小使等职务,如《唐会要》中就有记载:
天复三年二月勅:诸道监军使、副 监、判官并停”。
除了下属增加,监军还拥有了自己的军队。监军拥有军队,在之前也有出现,如三国时期钟会伐蜀时的监军卫瓘,就拥有一支千余人的护军,钟会发动叛乱后,卫瓘也正是靠这支护军迅速平定了局势。
不过之前监军拥有的护军规模,最多也就在几百人到千人上下,到了唐朝这一时期,监军自统的兵力已经相当膨胀,如荆南监军朱敬玫“ 别选壮士三千人,号忠勇军,自将之”。
宦官监军的地位
宦官监军权力和机构都得以扩大,那么他们在地方上需要行使什么样的职能呢。从唐朝的史料来看,监军使和节度使的地位是相同的,比如李愬在万盛岗筑城的记载中,里面始终是把主将和监军并列,
“将军监军使出周视之”,“将军监军使出具牛 酒为劳”
在皇帝所下诏书里,也把监军和藩镇并列:官军阵亡将士等,并委崇文与监军审勘,具名衔事迹申奏。
监军之所以有这种地位,首先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正是朝廷为了钳制藩镇们,不让他们有作乱的可能,所以在地位上把他们上升到和藩镇相同是很有必要的。
监军常驻藩镇后,有属下,有兵力,他们的职能更加扩大化,从原来的监督军事扩展到了行政职责。
在民政领域,监军参与矿务、水利、茶业等领域都有记载,比如开成三年(838年),“以浙西监 军判官王士玫充湖州造茶使”,岭南节度使卢均的监军曾出任市舶使等。
这些正是随着监军地位的上升而带来的,
宦官监军的作用
宦官监军权力和地位不断上升,他们起到的作用如何呢,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宦官监军同样也有正反两面作用。
先看正面作用。
朝廷在藩镇设置宦官监军的本意,也就是监察作用,在这方面,监军做的如何呢,应该说还是比较得力的。
首先,监军会时时刻刻把掌握到的藩镇动向向朝廷汇报,能让中央及时掌握情况。
比如长庆三年,天平军监军报告了一件事,“节度使乌重胤病,牙将王贽割股肉以疗”,传递给朝廷的讯息是乌重胤和王贽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政府之后的决策。
有从下往上的输送,自然也有自上而下的传达。比如剑南节度使崔光远讨平段子璋叛乱后,约束手下不力,引发杀戮,皇帝下诏监军检讨他的罪责。
《新唐书·崔光远传》:“光远进讨平之。然不能禁士卒剽掠士女,至断腕取金者,夷杀数千人。帝诏监军按其罪,以忧卒。”
晚唐的节度使更替是常事,监军地位的提高,也使得在节度使人选发生变化时,能够镇住局面,不让藩镇内部各派系发生大乱。
比如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死后,手下推举他的弟弟王承元接任。王承元不敢接受,执意要先取得监军同意。
“承元拜泣不受。诸将请之不已,承元曰:‘天子使中贵人监军,有事盍先与议。’及监军至,因以诸将意赞之。”
王氏家族世代控制成德镇,王承元接任王承宗是顺理成章,他仍然要坚持请来监军,也可见监军具有相当威慑力。
监军的威慑力,表现在平定内乱上。河东节度使康传圭手下大将张彦球叛乱,攻杀康传圭,监军使周从寓从中斡旋,没有让事态进一步扩大。
传圭怒,斩苏弘轸。张彦球部下兵士为乱,倒戈攻太原,杀传圭,监军使周从寓安慰方定。
除了上下沟通与压制,宦官监军还有充任将领,亲自带兵作战的作用。
宦官带兵作战,在历史上其实经常发生,如唐朝就有杨思勖、曹日升等人,还有宋朝窦神宝、李宪,明朝汪直等,都是懂军事的太监。
中晚唐的宦官也是这样,比如河东监军吕忠义,亲自收复太原,平定杨弁之乱,表现出的武力值令人惊讶。
河东监军使吕义忠收复太原,生擒杨弁,尽斩其乱卒,百寮称贺。
到了唐末,监军宦官郭厚本、杨复光等人也都在黄巢之乱中奋勇作战,赢得了好名声。
再看看宦官监军的反面作用。
要让宦官发挥更大的监军作用,就要赋予他们更大的权力,更大的权力带来更大的收益,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常驻在地方藩镇上的宦官监军,是个特殊的存在,
要说最大的负面影响,就在于宦官执行谁的命令。从宦官监军的角度看,他们是天子近侍,当然执行的是皇帝的命令而不会去理会其他大臣,也就是说,只有皇帝能指挥得动宦官,大臣们是无能为力的。
如果皇帝英明,这也好说,就算皇帝不英明,他能根据自己的意志下命令,这也好说。
问题在于到了晚唐,宦官对朝政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逐渐达到操纵皇帝的地步,那么这时候皇帝下达的命令,就变成了朝中宦官的命令,也就相当于监军的宦官听从的是朝中掌权宦官的命令,中枢宦官们相当于直接掌握了监军的权力。
此外,宦官监军权力的扩大,也导致他们对军务干涉面的扩大,“侵扰军政,将帅不得专主”,将领无法有效掌握部队,贻误战机,错误决策的事就经常发生,比如边令诚监高仙芝和封常清、鱼朝恩监九节度使,都对战役结果产生了影响。
另外,宦官监军本来是用来制约藩镇将领的棋子,但他们自己却没有任何监督机制来进行制约,这致使宦官监军能够肆意诬陷将帅,残害忠良之将,如监军杨叔元煽动募卒为乱,杀害节度李绛;又如岭南许遂振诬告节度使杨于陵;昭义薛盈珍为夺姚南仲兵权,多次向上诬告之。
每一项制度的形成,都有其复杂的原因,每一件事务也有其双面性。
总体来看,唐朝后期形成宦官监军的制度,并不是多余且无用的,它是中央和藩镇联络的桥梁,也是朝廷控制藩镇的工具,起到了积极作用。
另一面来看,宦官监军权力的扩大和缺乏制约,又导致了骄纵不法乃至贻误战机等负面作用,这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