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的人是文武双全的,笔下可千言,还知兵善战。比如说曹操,武能统一北方,三分天下,文还能写出短歌行和观沧海这样的好诗。而范仲淹显然也是这样一个典型,文能写红一座楼,武能镇住一个国。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展现出了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他的心里有国家,有民族,有百姓,世人对其也大多是这样的印象。但他曾经有次在百姓受灾时,却下了一个涨价的命令,这是为什么?
范仲淹,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丁丑日(10月1日)出生。他的父亲在他两岁的时候病逝,母亲只能抱着他改嫁,因此取名朱说(yuè)。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得知家世,离开家,前往应天府求学。寒窗苦读十载,范仲淹对儒家经典的要义很是精通,也是这时,他立下了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他用朱说的名字成为了进士。从他当官开始,向来以刚正不阿的美名流传,后来改回了范仲淹的名字。天圣四年(1026)八月因母亲去世,辞官守丧过一段时间。在那段时间里,他住在南京应天府的附近,刚好晏殊也在,便邀请他去府学任职。在他在位期间,勤勉督学,书院的学风焕然一新,范仲淹的名声则更为响亮。
天圣六年十二月,被仁宗召回京城,但他为人太过正直,数次劝谏说百官不应该朝拜太后。又说,太后应该要还政给仁宗,这事一出,晏殊急忙劝他。范仲淹却不为所动,后来果然是被贬。范仲淹的大多人生都是在被贬去被召回的过程中度过的,他是只坚持对错,不论他人如何评论的人。也是因为太过直言,八九年间竟然三次被贬。
文能写文章与诗词,武他也能镇守边疆。宝元元年至庆历三年(1038年—1043年)间,他曾经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去西边的边疆,改革军事制度。使得西北的战线固若金汤,让夏人不敢轻易进犯,还留下了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说法。他的心里是有国家、有百姓的。
皇祐元年(1049年),一大把年纪的他调任杭州。这一年,江浙一带发生了饥荒,百姓们都吃不上饭。一到饥荒,必有饿死的百姓,朝廷自然是要赈灾的。可就算是赈灾也还是不够百姓们的吃,这种时候,也是无良商家们大发国难财的时候。就拿杭州来说,米价竟然趁着天灾大涨,根据考证,一斗米就要一百二十文钱。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大多的人家都付不起。
范仲淹看了也心急,不过很快他就想到了办法,那就是下令涨价。这个举动令很多人的人不解,宋朝文臣咄咄逼人的本事想必许多人都在电视剧中见识过,其实那不过只展现了一点点。范仲淹的举动可以说是被骂得一无是处,但他依然坚持涨价,一段时间之后,灾民们却开始大夸范仲淹的好。说他是一个好官,这是为什么?
其实原因很简单,想要米价下降,那就得米足够多。商人都追求利益,在范仲淹的涨价下,许多商人都认为杭州能大赚一笔。许多人都开始带着米来杭州卖,这可就中了范仲淹的“计”了。杭州的大米数量越来越多,巧的是,范仲淹这时又大力开仓放粮,百姓们自然不会去买他们的米。运回去不划算,商人们只能降价,所以杭州的米价很快就恢复。也因此,百姓对他大加夸赞,也很是感激他。
参考资料:《范文正公年谱》、《宋史》、《续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