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和李林甫都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且二人曾同时任相。
但此二人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他们的拜相之路也迥然不同。
张九龄是个文人,二十岁就考上进士,类似于如今十几岁上大学的少年天才,腹有诗书,那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正是出自他手。他的才名得到了张说的认可。张说便在唐玄宗面前大力推举张九龄。
张说是谁。
是唐玄宗很喜欢的一个宰相,毕竟张说时期,唐玄宗泰山封禅,风光无限。唐玄宗很喜欢张说时期,大概爱屋及乌吧,便觉得张说推荐的张九龄,应该也是不错的。
于是,张九龄便坐到了集贤院副院长。张九龄的副院长当得不错。尤其是写诏书的时候,张九龄不仅能把政策把握得稳稳的,字里行间又文采斐然自称风流,很有一派唐朝大国的风采,于是后来,所有重要的诏书,都得张九龄来写。
连皇帝都是他的小粉丝,唐玄宗曾赞叹“张九龄文章,自有唐名公皆拂如也,朕终身师之,不得其一二,此人真文场之元帅也。”张九龄的文章写得好,大唐这么多人,没有能比得上他的,哪怕自己照着他的文章学习一辈子,也不过能学习到其中的十分之一二的程度。
本来对张九龄的观感就极佳,而几年的工作考察,唐玄宗对张九龄相当满意,于是宰相之位,便花落他家。
哪怕后来张九龄卸任宰相,唐玄宗每每挑选人才的时候,常常以张九龄为标杆:“得如九龄之风否?”其风度气度像张九龄那样吗?
可见,张九龄完全是凭借其个人的能力、才情与魅力走上宰相的位置。
而李林甫却完全是另一条路。
说起来,李林甫还算是个唐皇室宗族,反正皇室宗族饿不死,所以小时候的李林甫并没有好好读书,所以大了之后的些微识得些字的李林甫,相较于朝堂之上的士大夫而言,就是个白字先生。
白字先生李林甫曾经闹了这样一个笑话。
他的表弟喜得公子,这李林甫得表示祝贺呀,于是就写了一封信。
古时候,得了公子叫弄璋之喜,这是平头老百姓都知道的祝贺之语,类似现在的恭喜发财。斜玉旁的璋表示一块璞玉,表示以后孩子是个玩玉章的士大夫。
李林甫也用了这个祝贺语呀,结果表弟展信一看,哭笑不得。
李林甫写成了弄獐之喜,好家伙,人家孩子玩野兽去了。
李林甫文化不行,虽然他是皇室宗族,但老爹不过是个七品小官,靠爹肯定是不得行,但是巴结人他有一套。
他首先能巴结的就是他的舅舅——姜皎,这个姜皎在历史上不算有名,但是这个人是唐玄宗的死党。
姜皎这个人很好玩。
李林甫就去学习吹拉弹唱,把个姜皎哄得很开心,于是姜皎少不得在唐玄宗面前提那个李林甫不错啊。通过姜皎,李林甫坐上了五品的太子中岳之位。
官位不小,但李林甫嫌弃是个闲职。李林甫的眼睛又看上了跟姜皎又姻亲关系的当朝宰相——源乾曜。宰相自然没那么好巴结,李林甫就跟宰相的儿子搞好了关系,宰相的儿子就跟老爹要官位,想要那个六部的郎官—上升空间很大。
可是源乾曜看不上李林甫,但是碍于儿子的面子,还是在后来给李林甫升了一级,成了四品太子御德。
而向上巴结的最终目的,不就是皇帝么,可是皇帝那不是你想就能巴结得上的,李林甫就巴结皇帝身边的宦官和宠妃。
这样不就能得知皇帝的喜怒,做起事情来更能切中皇帝心思了么?
李林甫确实靠这个,给唐玄宗留下很好的映像。但在此不得不说,李林甫确实是个实干家,在任何地方任职时候,都做得很好,否则也不可能单靠着别人的夸赞赢得唐玄宗的喜爱。
而这些人中高力士和武惠妃对李林甫拜相有更大的帮助。
武惠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王皇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唐玄宗因为她废的。她之所以帮助李林甫,无非就是,武惠妃有个儿子,而他的儿子暂时还不是太子,而太子的母亲王皇后,被废了。
李林甫当然能知道武惠妃的心思,于是写信跟武惠妃说,我很想帮助您,但是奈何我在朝中人微言轻,帮不上大忙。
武惠妃是什么意思呢?官位小不要紧,可以一步步往上谋。
于是武惠妃就给唐玄宗吹耳旁风。
而高力士曾帮了李林甫一个关键的忙,成为李林甫日后拜相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唐玄宗准备封韩休为宰相的时候,谁都没说,准备直接第二天在朝堂上公布封相文书,但是旁人可能不清楚唐玄宗心思,高力士却能看出来。
高力士就提前跟李林甫说了这件事,并叫他提前去恭贺韩休。李林甫照做了,那日上朝之前,专门去韩休家中寒暄许久之后,祝贺韩休拜相云云,韩休当时什么风声都不知道啊,说没这回事。
结果当天朝堂上,封相文书公布,韩休果然继任宰相之位,那之后,韩休就视李林甫为给自己带来吉祥的贵人。
所以韩休这么一个正直而耿直的宰相,才会在卸任的时候推荐了白字先生李林甫。
就这样,李林甫一步步往上爬,到张九龄拜相之时,唐玄宗叫李林甫做了副宰相——也是宰相,只是跟张九龄打配合,张九龄掌握实权。
至于未来李林甫何以成为有实权的宰相,如此备受唐玄宗推崇的张九龄为何落寞下场,那都是后话。
后人也常常叹惋,如若当时是张九龄继续任职宰相,而不是李林甫,或许就没有后面的“安史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