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茶余饭后的话题中,有关封建社会朝堂上的故事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
无论是唐朝、宋朝还是后来的明朝,都不乏有这种铁骨铮铮敢于当面和皇帝老儿据理力争的大臣。其中就比如唐朝的魏征、宋朝的包拯、明朝的海瑞等。
这些大臣为了纠正皇帝的错误,也为了成全自己的美名,不惜拼着一身剐,也要直言觐见,生怕皇帝误入歧途,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灾害。
但是有意思的是,无论在影视剧作品还是小说、戏剧之中,在距离现在最近的清朝竟然没有一位这样的大臣和硬汉,貌似随着明朝的灭亡,这种“文死谏,武死战”的风气也随之消失了。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唐朝有魏征
唐太宗是历史上比较出名的皇帝,在他的治理之下,中国的国家地位、军事、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地提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然而唐太宗并不是无所不能的神,他也会犯错。
普通人犯错,可能自己受点损失,但是皇帝犯错影响的就是整个国家。
在他的身边就有这么一位耿直的谏议大夫。
他叫魏征,本是隐太子李建成的属官。
在“玄武门之变”之后,他也遭到了清算,然而李世民知道他刚直的美名,所以就不计前嫌,选拔他做了谏议大夫。
在做谏议大夫的时间里,他不畏强权,敢于直面李世民的错误。
有的时候,他言辞激烈,说的李世民实在听不下去,皇帝震怒,但是他依然不依不饶,甚至抓住李世民的袖子,强行说下去。
李世民气的甚至想要处死他。然后气过之后,李世民依然会重用他。
当他因病去世的时候,李世民甚至伤心地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此他失去了一面好的“镜子”。
宋朝有铁面无私的包青天
包拯是宋仁宗时期有名的清官。
在他担任开封府府尹的时候,在开封府的大堂上就竖立着龙头铡、虎头铡和狗头铡三口铡刀,上到王侯将相,下到黎民百姓只要作奸犯科就难逃法网。
历史上有关他的演义故事非常多。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不畏强权,硬是用虎头铡铡了皇帝的驸马爷——陈世美。
陈世美本来有妻子有孩子,家里头支持他读书科举。
然而高中状元的他却被皇帝看中,想要招他为驸马。
为了功名利禄,他隐去了在家乡有妻子的事实,顺利地成为了当朝的驸马爷。
他的妻子秦香莲并不知道这一切,她久盼老公不归,就带着儿女前往京城汴梁去打探消息。
结果她得知了自己的老公成为了他人的驸马爷。
陈世美不但不见他们,反而派出杀手前去暗杀她们。
无奈之下,秦香莲只能到开封府去击鼓鸣冤。
在包拯的审理下,他要给秦香莲讨回一个公道。
因为是仁宗皇帝最疼爱的女儿的驸马爷,仁宗皇帝也舍不得自己的孩子成为寡妇,因此他亲自拉下脸来求情。
但是无论是谁,包拯都是铁面无私,硬是扛着巨大的压力,用虎头铡处死了他。
敢让公主成为寡妇,普天之下也只有包拯一人敢于这么做。
包拯就是靠着铁面无私,成为后人嘴中的包青天。
明朝有敢于罢官的海瑞
海瑞是明朝嘉靖年间著名的谏臣,在历史上他是以“刚烈忠直”而闻名的。
嘉靖皇帝是出了名的“道士皇帝”,常年追求道家的清静无为,不关心政务。
在他的治下,官员腐败十分稀松平常。
然而自幼饱读圣人之书的海瑞并不吃这一套,他不畏强权,也不在乎打狗还要看主人。
他敢于直接惩治官二代,甚至面对顶头上司的责问也敢于据理力争。
为了警醒嘉靖皇帝,在他的奏疏中,他竟然敢于直接训斥皇帝,气得皇帝要杀了他。
更为令人惊讶的是,为了压制不正之风,面对御史大人的处处针对,他甚至敢于辞官不做。
但是不管怎么说,海瑞就是这么倔强,在包青天之后,他又被人们称之为“海青天”。
然而随着清朝的建立,历史上就再也没有听过有铁骨诤臣的记载。
难道真如历史上所说的“大清不昏君”,所以大臣们就不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前去劝谏么?
清朝对汉臣的压制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起来的王朝。
当初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满族趁着明朝内乱,迅速席卷了华夏大地。
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也为了防止广大的汉族老百姓团结起来造反,他们强行地实行了“剃发易服”的政策。
为了避免先进的汉文化来同化他们,造成他们实际上的文化消亡,清朝统治者长久以来一直重用满族大臣,同样级别的大臣,满族大臣要比汉族大臣高一个级别。
满族大臣是皇帝的自家人,因此他们自称为“奴才”。
而饱读诗书,靠着科举上来的汉族大臣,则自称为“臣”,他们只是满族权贵们单纯用来统治国家的工具。
由于在满族贵族的圈子里,他们内心深处是排斥汉族大臣的,汉族大臣始终得不到信任和重用,因此汉族大臣自然也就不会尽全力,也犯不着“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另外重要的一点是,清朝在政府机构有所调整。
之前的朝代,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员只要有冤情就能够通过各级御史上达天听,这些御史们也是饱读诗书之辈,在他们心里孔圣贤人的教化远远比皇帝重要。
而在雍正时代,雍正皇帝把六科归到了都察院,御史台从此没有了对上监察皇帝的权力,而只保留了针对民间和部分官员的监察权。
这也就导致了皇帝不再接受监督,成了真正的至高无上的神。
既然没有了权力和职责,自然御史们也就不再把眼睛紧紧地盯在皇帝身上。
在清朝的近三百年中,我们听不到一例铁骨铮铮的刚烈言官的故事。
哪怕在当代众多的清宫戏里面,流传后世的于成龙、刘罗锅也都掩盖在当朝皇帝英明神武的光芒下。
由于制度和统治阶层的不同,清朝也失去了像唐宋明那样的君和臣之间相互监督的开明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