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只重私欲、铲除异己、迫害忠臣、败坏朝纲、祸国殃民、权倾皇室、明代第一奸臣都是拿来形容他的,你以为他曾一手遮天,实际上他就是一个背锅专业户。
历史上的严嵩并非一开始就如此十恶不赦,并且在那个时代可以称得上是天才,也是一个有为的青年才俊。
他九岁入县学,十岁过县试,十九岁中举,相比年过半百才中举的范进,说严嵩是奇才也不为过。
最终,他之所以落得一个明代第一奸臣,遗臭万年的骂名,可以说是三成自作孽,三成替人受过,还有四成是明显替嘉靖皇帝背锅。
为何这么说呢?
严嵩的家庭原本是宋朝的名门望族,但到了明朝,家庭条件一落千丈。其父亲科考屡试屡败,又十分看重仕途,深知自己这辈子无缘仕途,便从小开始培养他。
这家伙也是厉害,比他父亲优秀多了,二十五岁时,严嵩终于完成父亲的心愿,考中乙丑科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被授予编修。
可能天妒英才,当了一段时间的庶吉士,严嵩突然生了一场病,加上彼时又正是宦官刘瑾权倾天下之时,嫉恶如仇的严嵩干脆退官回籍,不与奸人为伍,做起了闲云野鹤。
这一玩不要紧,一晃十年就过去了。严嵩开始觉得腻了,一身的才华无处施展,日子也过得越来越清贫,啥时候是个头,
于是,他重新进入官场,此时的官场与十年前相比更加黑暗。
与历史上其它有名的权臣一样,严嵩也开始黑化了,开始追求自己的权利。
此时,严嵩人生中最关键的人物给了他莫大的帮助,那就是他的同乡夏言。
嘉靖年间,皇帝沉迷道教,好长生不老之术,对政事漠不关心,朝中事务皆交由朝臣处理。礼部尚书夏言得到世宗的宠信,又是严嵩的同乡,于是严嵩拼命讨好夏言。
夏言本以为严嵩跟自己是一条道上的,当时在嘉靖皇帝心中很有分量的他,经常让严嵩在嘉靖面前露脸。没成想,久而久之,严嵩竟和自己对着干,顺着嘉靖的性子任由其追求修道之法,还成了皇帝身边的大红人。
本就觉得皇帝此举是误国的夏言,极力劝阻皇帝,可终究还是与皇帝产生了隔阂。因此,在严嵩三番五次的陷害之下,最终夏言在嘉靖二十七年十月,被严嵩利用传言让嘉靖皇帝 “得知”夏言毁谤自己,于是下令将其斩首示众,还赶尽杀绝,夏言的亲信不是被贬就是被罚。
严嵩则重新出任内阁首辅,从此擅专朝政,属于严嵩的时代也从此开启。
但实际上,开启的是在嘉靖掌控下的严嵩时代。
嘉靖,这个人可以说天生就是当皇帝的料,因为他知道他只需要控制好内阁首辅这个位置就行,严嵩就会心甘情愿地帮他处理好朝廷大小事务。
他可以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修仙”, 以求长生不老。
即便严嵩不愿意,还有其他人争着要当,对嘉靖来说在这个位置上的是忠是奸,都不重要。
无论如何,这个人必须对自己言听计从,只要不触犯自己的底线,不管他采用什么手段管理朝政,只要能挪出费用来炼丹,还能帮自己背锅,这就够了。
事实证明,严嵩也确实没有辜负嘉靖的期待。为了帮其追求长生,严嵩把持朝政的二十年都在全力以赴地,不管花多大的人力、财力、物力,都在所不惜。
那么严嵩也就只是因为能帮助嘉靖修道才一直被委以重任?
不可否认严嵩除了会投嘉靖所好,也是一个很有权术和政治智慧的臣子。要不嘉靖不可能一直用了他二十年,最后哪怕是被查出贪墨并且抄家,只是杀了其子严世藩,也未将其赐死。
回顾嘉靖时期,那时候国家混乱、吏贪将墨、国库空虚、倭寇袭扰、百姓苦不堪言。
严嵩在位期间,并未对这些事情置之不理。而是在面对国家财政崩溃和南北两线战事连连的情况下,始终尽其所能推行行之有效的政策,正是因为有他内阁才能勉强支撑起政务大局。
例如:在北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暂时安抚侵略者。在南方,为了平定倭寇,他始终支持东南总督的政策。正是在严嵩的支持下,当时的将领们才得以大胆实施平定敌人的战略,为最终平定敌人奠定了基础。
这也证明了嘉靖的先见之明,只有严嵩才能稳固朝局,制衡各方势力,不然自己也没办法安心修道。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严嵩做过的一些事:铲除谁、用谁、罚谁,都是嘉靖的意思。
作为一个善解人意的臣子,自然很容易揣摩出皇帝的意思,看似是严嵩看谁不爽铲除谁,实际上是除掉了不少嘉靖看着不爽的人。
纵使有人不满,也不敢直接骂嘉靖皇帝,只能将气撒在严嵩身上,觉的就是他祸乱朝纲,攻击严嵩,严嵩又能挡回去,嘉靖自然也不会落个坏名声。
因此与其说,徐玠、高拱和严嵩为了权力,斗得你死我活,不如说是嘉靖故意耍的他们团团转,玩弄掌间。
总的来说,历史上真实的严嵩说白了就是一个不好也不坏的人,用四个字来形容最为恰当:大奸似忠。毕竟,看似嘉靖皇帝不理朝政,实际上非常专制。
在这样的一种统治下,如果严嵩违抗,不出一年,恐怕也会像他的前任一样失去官位或被斩首。
严嵩始终温和克制,保持恭谨,小心翼翼地奉行自己的政策,因为他深知自己早晚有一天会倒台,只不过想尽可能地让这一天晚点到而已。
正如《大明朝》电视剧中严嵩的那句台词所说:“大明朝只有一个人可以呼风唤雨,那就是皇上!”最终,嘉靖皇帝只打倒了严党,没有打倒严嵩,可见这句话很是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