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荀鹤少有壮志,据史书记载,杜氏一门三代近百口人聚居在一起,而他和他弟侄都有自己的读书堂,可见家庭条件比较优越。正是为有如此优越的条件,又兼从小就萌生雄心壮志,所以奠定了其日后“致君尧舜”之志。然大唐末世,仕途阻塞,直到46岁那年,才以第八名的成绩登第。这之前,他曾游遍各地投谒,但都湮没无闻。这首《春宫怨》即是其借宫怨而抒发抑郁苦闷之作。
《春宫怨》
唐代: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婵娟”形容貌美。首联写出宫女悔恨自己因貌美而被选进了宫,从而辜负了大好青春。如此,则懒于梳妆打扮了。一个“慵”满含了悔恨,无聊、怨怼等诸多情绪。
颔联继续由“慵”的情绪写出。“承恩不在貌”是说蒙受主上的宠爱并非因为美好的容颜,所以让我如何打扮呢?“教妾若为容”,再一次为“慵”字做注脚。而这两句又都满含怨怼。
颈联描绘了一幅春风和煦、鸟雀呼晴的美好光景。“碎”字写出了鸟的欢快,“重”字则写出了竞相开放的花的烂漫,而却反衬出宫女内心的死寂。窗外阳光明媚,窗内却冷冷清清。正是因为这种死寂、冷清,才想起来了以前的伙伴。这两句也是历来为人所推崇的名句。
尾联把宫女比做“越溪女”西施,又将笔触由此延伸,说那些采莲女每年都会想念入宫的西施,想象曾经和她一起采莲的嬉戏场面。而其实是写自己怀念当年一起采莲的伙伴。所谓“于对面落笔,便有多少微婉”(纪昀评)。
整首诗都是在说宫女的悔恨、怨怼、惆怅,但却无一“怨”字或“恨”字。清代吴瑞荣评曰:“宫怨诗,能为律诗,难矣。终首不露“怨”字痕迹,可谓和平。”杜荀鹤写诗十分注重风雅传统,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唐末现实的腐败;有其践行“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准则,从而使得他的诗虽然多怨怼、讽刺,但终归于“和平”。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杜荀鹤体”,足见其之于诗史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