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嘉靖皇帝其人后世总体评价不高,有怠政荒废之嫌疑,但不可否认在嘉靖当政的几十年当中,他对朝政的把握始终牢固,且用人有术,将帝王的权谋之道发挥的淋漓尽致,堪称明朝十七位皇帝中的佼佼者。
嘉靖帝最精通的一个技巧,是运用自己态度上亲疏远近的细微变化,挑起大臣间的矛盾,制造不和,使他们彼此牵制。损害与消耗,然后在最后时刻,由他从中选择一个对象,水到渠成地将其除掉。
张璁是嘉靖初年大礼仪事件中关键的人物,他鼎力支持皇帝,在立下首功之后,自然很想也很有把握当首辅。但嘉靖此时偏不遂了他心愿,而是把已经退休闲居多年的老臣杨一清召了回来。
之所以起用杨一清,也不是没有来由,因为杨一清离开政坛时间足够久,与京城没有太多瓜葛,又有资历和声望,所以,任命此人来出任首辅,首先不会威胁到皇权的稳固,并且十分符合礼制。
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挫一挫张璁等人的锐气和骄傲,杨一清赴任之后,当然不难领会皇帝的意图,在一些问题上,总与张璁唱反调。
这样一来,张璁很难不恼火。更何况他原本就不把杨一清放在眼里,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嘉靖帝一面让杨一清当首辅,一面背地里经常撇开他,跟张璁掏心掏肺,这一点杨一清完全不知。据记载,有一次嘉靖帝悄悄对张璁说:“朕有密谕,卿勿令他人测知,以泄事机。”这就相当于在暗示张璁,虽然首辅是杨一清,但我真正信任的还是你。
不得不说,这一招颇有些阴损。张璁见如此这般,必然会趾高气扬,根本不把杨一清放在眼里,在嘉靖帝的暗示下,张璁果然按捺不住,公然指责杨一清,嘲笑他“闲废之年,仍求起用”,控诉他排挤有不同意见的同僚。
此时,嘉靖帝的反应更显其功力,他既不阻止张璁的攻击,也不怪罪杨一清,而是假意从中调和,说一些不痒不痛的话。这样行为,明显是鼓励对方继续争斗。
果然,杨一清上了钩,跟着上疏,反过来揭张璁的短,说他“志骄气横”,对老臣“颐指气使”。见此情形,一些朝臣也闻风而动,一起来弹劾张璁。
嘉靖看到这一情景,必然十分满意。于是他又使出一招顺水推舟,勒令张璁“以本职令回家深加反省”。谁都想不到,张璁前脚刚走,后脚马上接到让他回京重新入阁的圣旨。用意何在呢?
嘉靖的举动,纯属借故挫一挫张璁的锐气,好让他们放聪明些,更好管理,绝非真的想除掉他。
嘉靖这一目的达到之后,杨一清也就没有利用价值了,所以张璁被召回不久,杨一清就失势退休,一年后又被革职,死在家中。
这一来,张璁就变成了杨一清。嘉靖帝故技重施,给他也招来一块绊脚石——就像当初他本人是杨一清的绊脚石一样。这个人就是夏言,一颗政界新星,即将冉冉升起。他在一年内,由给事中升为侍读学士,再升礼部尚书,升迁路线俨然是张璁的翻版,但速度却更快,世人评说“前此未有也”。
如此重用夏言的效果,让夏言本人也像当初张璁一样,自我感觉极好,不可一世。张璁自然也要反击。这两人斗来斗去,期间张璁几起几落,渐渐将原先的心气销蚀殆尽,最后可以说死于嘉靖的折腾。
但是,张璁掌阁的时代,嘉靖并未将他的手腕发挥到极致。在退居西苑以后,嘉靖才将自己的看家本领拿出来,从夏言到严嵩,再到徐阶,三代内阁,嘉靖帝令他们互相牵制,互相打压,自己隔岸观火,借刀杀人。
嘉靖帝的匠心独运,使这班大臣斗得天昏地暗,欲罢不能。整个朝廷,你方唱罢我登场,但结局都是两败俱伤。嘉靖权术运用之精妙,拿捏之准确,思维之缜密,让人叹为观止。
不得不说,嘉靖帝真是一位高手中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