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是古代封建社会一群特殊的人,他们是皇家的奴仆,却也是距离权力中心最近的人。在历史上几乎历朝历代都有宦官干政,尤其是东汉末年的十常侍,唐朝后期的陈宏志、仇士良,再有就是明朝中后期的王振、魏忠贤等辈了。
尤其是明朝,明朝的宦官活跃了两百多年,在朝堂上非常活跃,还出了一个“九千岁”魏忠贤。在明朝一开始的时候,朱元璋对宦官干政极为厌恶,为什么到了中后期,宦官们还是“发育”起来了?
朱元璋草根出身,建立明朝后对功臣进行了大规模清理,连功臣都不留的朱元璋,怎么会允许宦官指手画脚?所以朱元璋对宦官干政十分敏感,还特意烧铸了一块铁牌,悬挂在宫门上,上面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这几乎应该成为朱家的祖训,所以在朱元璋时代,宦官只能是奴才,连跟官吏沟通的资格都没有。
改变朱元璋定下规矩的人,实际上是明成祖朱棣。
这个“不听话”的儿子,不但没有警惕宦官,反而把宦官们视为自己的心腹,因为在他夺权的过程中,宦官们出了很大的力,得到了朱棣的信任。在明成祖时代,宦官们可以说非常光彩,李兴使暹罗,郑和下西洋,侯显使西域,王安等督军,马靖巡甘肃,还专门设立了宦官主管的东厂,这几乎成为了后来宦官专权的大本营。
更有甚者,朱棣的孙子朱瞻基还怕宦官们懂得少,专门在宫里开了一座学堂,名为“内书堂”,专门让小宦官们在里面读书学子,大大提高了明朝太监的文化水平。这其实不算好事,这些太监们无忧无虑地成长着,学问都很高,但一旦心思用歪了,那危害更大。
朱祁镇时代,大太监王振不但当上了“太上丞相”,还当上了“太上皇帝”,王振甚至掌握了典兵权,直接导致了“土木堡之变”。
可以这么说,除了朱元璋这一个皇帝,明朝的历代帝王都对宦官非常宠信,堪称是“宦官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