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长孙无忌触犯皇权甚至公报私仇,在立后上与唐高宗有分歧,终被杀害

长孙无忌触犯皇权甚至公报私仇,在立后上与唐高宗有分歧,终被杀害

长孙无忌之死,实际上犯了封建社会权臣常见的毛病:专权、触犯了皇权。这一点,其实当初被他诬陷杀掉的吴王李恪早就看穿:“吴王恪且死,骂曰:‘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史上,凡是专权的大臣,除非他废掉皇帝自立,否则都没有好下场,即使他是皇帝的亲舅、甚至一力把外甥送上了皇位。

长孙无忌力捧李治成为太子,并受命托孤

贞观十七年(643年),在太子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曾当面许诺让自己宠爱的魏王李泰上位,对此岑文本、刘洎表示支持。但长孙无忌主张立自己的外甥晋王李治,在他以及褚遂良等人的坚持下,李世民也考虑到保全李承乾的性命的原因,最终确定立性格温和的李治为太子。

长孙无忌一众大臣为何要捧存在感极弱的李治,而不是性格与李世民颇为相似的李泰?首先,李治是长孙无忌的外甥,这是私心;其次,对于大臣们而言,自然愿意在今后面对一个性格柔和、容易相处的帝王,而不是性子英武、雄心勃勃李泰,这仍旧是私心;其三,大唐当时已经够强大,选一个守成之君,也许更合适。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弥留之际,召见长孙无忌、褚遂良到床前说:“朕今悉以后事付公辈。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然后他又对李治嘱咐道:“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

李世民

再加上之前他划归到李治旗下的李世勣,可以说,李世民在世时,已经把他儿子的文武班底安排妥当了。依靠这套班子,李治即使躺着睡大觉,相信大唐也会正常发展。

可怜天下父母心呐!

长孙无忌尽心辅政,却也有专权的苗头,甚至公报私仇

唐高宗即位后,面对这个自己一手捧起来的亲人,长孙无忌充满了干劲,他与褚遂良二人紧密协作,尽心尽力辅佐;而李治也牢记父亲的教诲以及舅舅的恩情,对二人投桃报李,毕恭毕敬、无所不听。唐高宗初年,君臣和谐、政令清明、百姓安居乐业,颇有贞观之风。

但大权在握,往往会使人触碰禁忌而不自知,长孙无忌身上逐渐有些不好的苗头:

其一,过于直率,不顾及唐高宗的威严。可能因为自己是皇帝舅舅的关系,长孙无忌习惯了李治对自己的尊敬,甚至也许在内心还把对方看作晚辈。对于李治的一些错误,他时常毫不留情地当面指出,甚至不顾及身边有其他人在场。

比如在永徽二年(651年),李治问诸位宰相:“又闻所在官司,犹自多有颜面。”长孙无忌直接怼了回去,他说:“颜面阿私,自古不免。然圣化所渐,人皆向公,至于肆情曲法,实谓必无此事。小小收取人情,恐陛下尚亦不免。”

李治

他这回应方式其实犯了大忌:第一,有结党营私之嫌;第二,当面损害皇帝威严。不过李治确实好脾气,不仅不恼反而点头称是。

其二,公报私仇。吴王李恪,是李世民与隋炀帝女儿所生,他文武全才,常被李世民称作“英果类我”,甚至有立其当接班人的念头。长孙无忌对此极力反对,最终把这事搅黄,因此俩人势同水火。其后李恪声望越来越高,长孙无忌决定将其除掉以绝后患。

永徽三年(652年),房遗爱谋立荆王一事被揭发,李恪被无辜牵连,长孙无忌毫不迟疑的将他一起处斩。在临死前,悲愤的李恪发出了“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陷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的那句诅咒。同时,与长孙无忌、褚遂良关系不好的李道宗也一同被杀。

唐朝疆域图

历史上的李道宗身为宗室名将,曾兢兢业业地四处征战,为大唐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为人低调、风评良好。

通过这次事件,长孙无忌体现出了几份“权臣”的形象。不过由于其对大唐的功劳、对李治的尽心辅佐,唐高宗对他的信任没有动摇。

不过世事无常,长孙无忌最终栽了跟头。

立后问题上的争执,让李治逐渐对舅舅专权心生厌恶

永徽五年(654年),武则天进入李治后宫,当时的身份是昭仪。她凭借着高超的手腕,利用王皇后与萧淑妃的矛盾,成功地独得李治的宠爱。

同年底,武则天的女儿安定思公主薨逝,武则天将此事嫁祸给王皇后,信以为真的唐高宗决定改立武则天为后。

改立国母,兹事体大,他首先要过辅政大臣这一关。永徽六年(655年)九月,李治召见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于志宁商讨改立皇后一事。“上顾谓无忌曰:‘皇后无子,武昭仪有子,今欲立昭仪为后,何如?’遂良对曰:‘皇后名家,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执陛下手谓臣曰:“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此陛下所闻,言犹在耳。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臣不敢曲从陛下,上违先帝之命!’上不悦而罢。明日又言之,遂良曰:‘陛下必欲易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经事先帝,众所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万代之后,谓陛下为如何!愿留三思!臣今忤陛下,罪当死!’因置笏于殿阶,解巾叩头流血曰:‘还陛下笏,乞放归田里。’上大怒,命引出。昭仪在帘中大言曰:‘何不扑杀此獠!’无忌曰:‘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可加刑!’于志宁不敢言。”虽然说“遂良受先帝顾命,有罪不可加刑”,但李治对这二人的不满已逐渐表露。

李勣则见风使舵,当第二天李治单独问其意见时,他表示:“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这让李治坚定了决心,他杀鸡儆猴,把褚遂良贬到潭洲后,于十月正式立武则天为皇后。

褚遂良

这次事件,李治虽没对长孙无忌动手,但实际上是以褚遂良敲山震虎。其后,李治任用了笑里藏刀的李义府为相,既填补褚遂良的空缺,又对长孙无忌进行一定制衡。

“谋反”,李治以毫无新意的罪名,送舅舅上路

立后一事,将李治与长孙无忌的矛盾凸显。接下来,深受李治、武则天宠信的许敬宗、李义府等人,对褚遂良、韩瑷、来济等旧臣穷追猛打,同时也是对长孙无忌势力的削弱。

显庆四年(659年),许敬宗诬告长孙无忌与韦季方等人试图“迫害忠臣近戚,使权归无忌,伺隙谋反”,李治听信这一说辞,竟然没有亲自见自己的舅舅进行核对,就下诏将其贬为扬州都督,流放到黔州安置。

七月,李治命令李勣、许敬宗等人进一步追究长孙无忌“谋反”之事,前去当面拷问的袁公瑜达到黔州后,立即逼长孙无忌自杀,同时,他的几个儿子也未能幸免。

长孙无忌

就这样,如同李恪所言,凌烟阁的头号功臣、将外甥李治抬上皇位的长孙无忌,最终落得了全家男丁被杀的悲剧结局。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接受托孤,显庆四年(659年)被杀,长孙无忌在唐高宗李治手下只活了十年。当初在力捧外甥当上太子时,他一定没想到这个结局。长孙无忌之死,看起来是因为得罪了武则天,实际上是由于他长期专权,践踏了封建帝王内心的底线。在刚刚即位之时,李治还能对舅舅毕恭毕敬;但帝王对权力的绝对垄断性,不可能允许他人长期染指。立皇后一事,彻底将舅甥之间的矛盾激发。

长孙无忌作为大唐的头号功臣,所有人都不相信他会谋反;但面对许敬宗的这一诬告,李治选择了顺水推舟。这再次证明了那句话:最是无情帝王家。在权力面前,亲情、恩情变得太苍白无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李治,大唐,皇权,陛下,褚遂良,李世民,吴王李恪,孙无忌,天下,唐高宗,知识科普,李恪,李治,褚遂良,孙无忌,唐高宗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李治,大唐,皇权,陛下,褚遂良,李世民,吴王李恪,孙无忌,天下,唐高宗,知识科普,李恪,李治,褚遂良,孙无忌,唐高宗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李治,大唐,皇权,陛下,褚遂良,李世民,吴王李恪,孙无忌,天下,唐高宗,知识科普,李恪,李治,褚遂良,孙无忌,唐高宗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